瑪娃颱風預報
瑪娃颱風預報
「颱風「瑪娃」(Mawar,馬來西亞命名,原意為玫瑰花)於2023年5月20日下午2時在菲律賓東方海面生成後就不斷增強,今(24)日稍早日本氣象廳已示警「瑪娃」強度「非常強」,我國中央氣象局則暫時維持「中颱」等級,以目前各國模式預測路徑來看,瑪娃「北轉的時間」會是對台灣影響最重要的變因,預估在下週日至下週二(5/28至5/30)都有可能,對此臉書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也整理出3大預測路徑分別對台灣的影響。
「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指出:瑪娃颱風後期路徑的關鍵在於「太平洋高壓勢力」消長,由於下週北方槽線東移,預期高壓勢力會減弱東退,因此瑪娃會順著高壓邊緣往北轉彎,所以「太平洋高壓的減弱時間」,將決定台灣被瑪娃影響的程度。
「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說明:目前看來,瑪娃颱風在距離台灣還有一段距離時「轉向東北」機率最高,達55%,此時台灣會被颱風外圍的沉降氣流大大影響,因此中南部會很熱,僅北部、東部受外圍環流出現些許降雨。若颱風較晚北轉「貼近台灣」帶來的雨水就會更多,嚴重點在下週日前後直接侵台的話,或許水庫可以充分解渴,但災害可能也無法避免,此種情況發生機率約40%。最後一條路線為「穿越呂宋島北部」,此種情況機率很低,不過也會讓台灣受到颱風外圍的沉降氣流影響,西半部地區會很熱,僅東部、恆春有些許降雨。
中央氣象局預報曾昭誠則表示,瑪娃颱風生成後並無受到地形破壞,周邊海溫高且垂直風切小,因此強度拉升快速,未來瑪娃颱風會持續沿著「太平洋高壓」邊緣往西北方移動,受到導引氣流牽引後加速,並在下週日前後北轉,若太平洋高壓勢力較強,颱風北轉後就會較靠近台灣產生較大威脅,太平洋高壓較弱,則會提早北轉,對台影響較小,實際情況還有待觀察。 (2023/05/23 今日新聞)」
氣象預報是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小的來說用來參考要不要帶雨傘出門,大颱風天則要密切注意否停班停課。然而,中央氣象局的氣象預報真正的意思大家了解嗎?教育部曾發專文指出,看到氣象預報顯示「降雨機率30%」,在國際上其實是有二種定義的,一種是:「在該區域內有多少的『面積』一定會下雨」,另一種是「在該地點有多少%的『機會』會下雨。例如美國就是採取第一種「面積」的算法,台灣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採用第二種「機會」的算法。
根據中央氣象局公告,降水機率預報的意思是指:
「各預報區未來36小時內的3個時段(每12小時為1時段),出現0.1毫米或以上的降水機會,和降水時間以及面積是無關的。例如預報台北市降水機率70%,就是指有7成的機會在台北出現降雨。」
台灣位處颱風帶,北半球的颱風通常在夏季和秋季(6~11月)期間形成。由於颱風會帶來狂風、暴雨,淹水、路斷、屋倒、土石流、農損……等嚴重災害。每當一旦有新颱風形成,且向台灣方向行進,必然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雖然預報的準確度存在一定的誤差,但隨著科技和專業性的提升,對於颱風預測的準確度也應該要不斷的改善。
中央氣象局指出,造成民眾對氣象局颱風預報的結果誤差,其中一個原因是民眾對「颱風路徑潛勢圖」存在誤解。中央氣象局解釋說,「颱風路徑潛勢圖」中的紅圈並不代表暴風圈的大小,而是表示「颱風中心」未來1至3天內可能通過的區域,其機率為70%。這潛勢圖的目的是顯示預測颱風走向的可能範圍,它的本質是機率。氣象局進一步指出,紅圈的大小取決於是否有明確的氣流引導。若氣流引導明確,紅圈就會較小,相對預測也會更準確。反之,若缺乏明確的氣流引導,紅圈則會較大,預測準確度也會降低。
同學們,看完以上資料以後,請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 有關瑪娃颱風的新聞報導中,請指出哪些內容是屬於颱風現況的走向「預報」?哪些是目前現況的「說明」?哪些也不是說明也不是預報?
- 目前的颱風走勢預報、風力預報、降雨預報、區域劃分……等等,以自己的經驗討論是否符合民眾的實際需求?
- 下圖為「瑪娃颱風路徑潛勢圖」大家能看懂嗎?實用嗎?
- 下圖為「瑪娃颱風氣象雷達回波圖」,大家能看懂嗎?實用嗎?
- 根據《氣象預報警報統一發布辦法》第三條規定,各種氣象預報警報應由中央氣象局統一發布,第四條規定新聞傳播機構應以中央氣象局提供之資料為準。亦即其他機構或個人不可以自行預報或傳播與氣象局不同的預測,以免引起民眾恐慌。大家對此規定加以評論。
- 關於氣象預報,你能提出一些改善構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