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個案研討:同一地點頻繁車禍

最後更新日期 : 2023-12-15

一張含有 戶外, 車輛, 道路, 天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個案研討:同一地點頻繁車禍

以下為一則新聞報導,請就此事件加以評論:

  • 高雄過港隧道15日早上發生一起車禍,雖無傷亡但造成車輛回堵,豈料警方前往處理完畢準備開放時,又另一輛聯結車在前鎮往旗津方向的出口處自撞燈桿,警方獲報後﹑又趕往進行排除並管制交通,還好也無人傷亡,當處理完畢,在下午1點半放行過程中又發生另起小擦撞,短短2小時發生3起車禍,讓警方疲於奔命。  (2023/11/15 三立新聞網)

傳統觀點

  • 這是怎麼回事?是動到太歲了嗎?還好都是無人傷亡。

  • 進出隧道不能搶快,為了自身的安全,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

人性化設計觀點

為什麼同一個地點會頻繁發生車禍?是駕駛不遵守交通規則嗎?我門不禁要問:難道不守規矩的駕駛人都集中在這裡?是駕駛的人為疏忽嗎?我們也要問,為什麼到了這裡精神就會不集中?出事了無人亡也不該慶幸,那只是運氣好。加強取締違規力度並加重罰金,可以解決問題嗎?當然也不能,因為造成問題的原因還在!那要怎麼辦?

我們要建立一個觀念,那就是:所有存在的現象都是現有系統運作的結果。一個地方(例如隧道口)老是出車禍,就代表此處桿的位置和材質的交通系統出了問題,車禍就是運作以後的結果之一。增加交警執勤,追查抓出肇事者,給予開罰或要求負責賠償,只是處理異常問題的工作。呼籲駕駛人要小心、不要搶快、不要超載、要遵守法規,效果總是非常有限,為什麼?因為沒抓到重點!

以本案例來說,我們應該首先將出狀況的車禍事件加以分類統計,如追撞、擦撞、自撞限高桿、自撞分隔島、……等等,分出處理的優先順位,再以人性化設計的角度檢討交通標示、車道劃分、分隔島或燈桿的可辨性、分隔島或燈桿的防撞設計及設置位置、限高桿的功能發揮、隧道內外的照明設計、速限……等項目,以人性化設計觀點提出改善的方案,並認真執行,這才是治本。例如,在所有被撞過的分隔島及燈桿,一定要考慮位移或在前方設計防撞桶;只要有限高桿被撞過的,絕對不在原處重建,一定要位移;所有發生過追撞、擦撞的地點要設身處地的檢討如何增加照明度、在撞點前方能不能加設預警紅綠燈號誌;研究可否在隧道口採用更高級別的地面防滑設計……等等。總之,一定要從根本做起,考慮改變現行系統的參數甚至改變現有的系統!

有了試點不斷改善的心得,希望中央的交通管理單位能夠分享出去,這才能提升交管的整體水準。同學們,你有什麼補充點子?請提出分享討論。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