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依情緒劃分群眾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6-07

依情緒劃分群眾

參考資料來源:《群眾與權力》,埃利亞斯•卡內(Elias Canetti)著,1960

馮文光譯,上海:三聯書店,2020

除了依形式來劃分群眾以外,還可以群眾的感情來劃分,以下為主要的五種類型:

  • 攻擊性群眾

攻擊性群眾非常古老,原始社會的狩獵團體就是典型。它的目的是殺戮,形成了攻擊性群眾就能迅速的達到目的。這是一種特殊的群眾,在殺戮的強度上任何群眾都比不上,每個人都想參與,如果自己不能擊中目標,也想看到其他人擊中。攻擊性群眾能迅速擴展的重要原因是,他們殺戮時沒有危險,因為群眾一方具有絕對的優勢,犧牲者不是逃掉就是被逮完全無力反擊,任何人都不需擔心受懲。

正因為人人都處於死亡的威脅下,使得將死亡轉移到別人頭上成為一種需要。犧牲者愈高貴,群眾的恐懼就越大,只有一個接一個迅速的發展下去,群眾才有可能維繫。早期的「石刑」沒有任何人被指定為行刑人,是群體共同殺死的。「火刑」中的火焰從四面八方燒向犧牲者,也是用「火」這個群眾的象徵集體執行死刑。中世紀時公開的「絞刑」行刑方式,真正的行刑人是聚集在絞架四周的群眾,他們從遠地湧向這裡、他們情緒高昂、齊聲高喊。在革命時期,巴黎的劊子手甚至為不到1分鐘就終結了一條命而感到自豪。展示的頭顱可能是國王的,但在這一瞬間群眾感受到了平等,且滿足了他們的逆反心理。

攻擊性群眾一旦逮到犧牲者,力量很快就會消散,統治者在遭到危險時顯然知道這點,他會向群眾拋出一個犧牲者,許多政治上的死刑都是出於這個目的。

感想:今天的網路環境能讓一個人舒服的坐在電腦前,胡說八道,無法無天,不用負任何責任。網路世界中難免會出現這類的攻擊性群眾,對任何作為都沒有責任感,以最卑鄙的同時也是最穩定的形式存在。因為這種群眾無須集結,所以也沒有解散的問題,每天的作為只當作一種消遣。難怪政治人物會喜歡養一群網軍!

 

  • 逃亡型群眾

逃亡型群眾是因為受到威脅產生的,在一定區域內危險對所有人都是相同的,人們一起逃亡,因為這樣逃亡感到的危險就被分擔了。就像一群羚羊奔逃時,獅子抓住其中一頭,那麼其他的羚羊就能逃脫危險。

大批群眾逃亡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選擇方向的力量,只要偏離了群眾的方向就代表危險。在逃亡的過程中,他們之間的差別雖然沒有消失,但他們之間的距離消失了,逃亡群眾中有年輕強壯的也有老弱婦孺,負荷有多有少,顯得雜亂無章,但都朝著同一個方向。阻斷它的去路,就會促使它走向另一個方向,如果老是被阻斷,它就迷失了方向,此前群眾的團結和激勵就會瓦解,同伴變成敵人,大家都只想自己獲救。

群眾逃亡和大恐慌不同,它是從牢固的團結中獲得能量,只要不被分散、不四分五裂,恐懼是可以忍受的。眾群中每個人受到的威脅是相同的,也擁有認可的位置,時間長了,總是有人掉隊、有人倒下,但對其他人而言反而是繼續前進的動力。

逃亡的自然終結就是到達目的地。可是群眾一旦安全,就會瓦解。當危險消除時,當初集體逃亡,現在就會分別地各自回去。可是如果目標太過遙遠,且四周都是敵人,人們處於饑餓且精疲力盡的狀態,就算希望渺茫,但仍會聚在一起,具有堅強的韌性。

 

  • 禁止型群眾

有一類特殊的群眾是通過禁令產生的,許多人聚在一起,他們拒絕再做自己以前一直在做,或外界期待他們做的事情。只要禁令一出,這種群眾就開始形成,拒絕的決心可以看出他們屬於同一個群體。禁令是一個界限和堤壩,沒有什麼東西能超過它或穿過它。人人都在監視別人,看看他還是不是這個堤壩的一部分,誰要是讓步,就會遭到其他人的唾棄。現在這個時代,最好的例子就是「罷工」。工人們習慣於有規則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一起上班下班,工資報酬也是接近的,看起來是平等的。真正工作時這種平等其實是虛假的,一旦罷工,突然就變成了實際的平等,因為大家都放下了工作,做的是同一件事。

罷工的意義在於,只要工人什麼都不做,任何人也應什麼都不做。他們在這一目標上越是成功,罷工獲取勝利的希望就越大。在群眾中會自發的形成一個組織,負責監視列為禁區已成為共同財產的工廠,每一個接受它的人都要受到檢驗,圖謀不軌的人都會被當成敵人或叛徒。這個組織要盡可能的公平,共同的資源是有限的,但重要的是人人都分到相等的少量東西,他們為分配是公開和無可挑剔的感到驕傲。要注意的是,這種表現和其他類型狂暴和破壞性的群眾是相反的。要把這種群眾保持在這種狀態是不容易的,尤其當物質匱乏到令人難以承受,或群眾感受到攻擊或包圍時,原本消極的群眾就會轉變成積極的、行動的群眾。

當禁止型群眾感到反抗受到威脅時,就會在自己熟悉的工作領域內傾向於破壞。這時發起罷工的自治組織一方面要把禁止性群眾的性質保持下去,另一方面又要阻止他們的破壞行動。自治組織必須認清楚,如果它的理解和群眾的感情相符合時,就是撤銷這個群眾的時機,適時的宣告解散。

 

  • 反叛型群眾

以前總是少數狼抓住許多羊,那麼何時是多數羊攻擊少數狼的時機?這句話表面上看毫無意義,因為羊不是肉食性動物,但卻有深刻的含義。那些一向沒有自衛能力的人現在突然有了利齒,可是他們缺乏作惡的體驗,所以必須由他們的數量來彌補。

反叛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層次分明的社會,人們在生活中能感覺出這種界限,高層次的有權向低層次人群發號司令。這些命令會造成傷痛,長期下來,被命令的人有擺脫這些傷痛的強力衝動。他可以把命令傳給下面的人(如果有的話),不然就把這些痛苦還諸上層。如果只有單獨一人,當然是軟弱無助的,但是如果形成一個群眾,或許就能做得到。那種把自己的解放看作共同擺脫命令帶來創痛的群眾,就稱為反叛性群眾,「革命」就是這一類的反叛狀態。這類群眾是在極其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或者是奴隸起義反對奴隸主,或者是士兵嘩變反對長官,也有可能是被殖民者去反叛殖民者。

還有一種利用死亡和再生效果營造的反叛性群眾。福音書中有「復活」的敘述,據說有一個布道者就是利用集會進行惡毒的謾罵,使信徒陷入了瘋狂狀態,他利用神的旨意來嚇唬群眾,群眾在恐嚇下,不是想要逃跑就是通過裝死來拯救自己。經過痛苦的折磨後,他們「得救了」,變成另一個人,可以開始重生。佈道者通過這樣與革命完全相反的過程,教化信徒成為神的忠實僕人 。

這二個過程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逆轉的事實以及逆轉藉以發生的心靈舞台都是群眾。

 

  • 宴樂型群眾

在一個有限的空間裡,有許多許多的人,他們都在相互分享歡樂,在這裡沒有顧慮、不需逃避、禁令和距離都不再存在,完全不合慣例的行為不但允許還受到鼓勵。沒有大家共同要達到的目標,這裡人們之間的緊密度極大,大部分的人都是平等的,一種放縱和歡樂的平等,宴樂本身就是目標。人們在共同享受了歡宴之後,確信在未來還會有重複類似的慶典。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