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聯合國需要改革 (14)

最後更新日期 : 2024-09-06

聯合國需要改革

重新整理自:《亞洲的21世紀》,馬凱碩(新加坡Kishore Mahbubani)原著2022年1月出版

繁體中文版,三聯書店,2024

 

2020年,聯合國迎來了成立75周年紀念,但如今,人們覺得聯合國的前景十分暗淡,已經很少人將聯合國看作「希望的燈塔」了。可是聯合國至今仍是人類團結合作的唯一載體,要重振聯合國的影響力,需要更大規模的財政支持,和對聯合國大會與安理會進行更具容包性的改革。

地球上的70多億人生活在193個國家,如同生活在193條不同的船上,這個過去的比喻是錯誤的。正確的概念是70多億人生活在同一條船上的193個獨立的船艙裡。新冠疫情證實了這一點,正是因為這樣,疫情才能在短時間內從地球的一端擴散到另一端。然而這艘巨輪存在一個重大的問題:雖然每個船艙都由一個政府在管理,但整條船卻缺乏一個統一的治理機制。因此,對越來越小且相互依存度又越來越高的地球村來說,聯合國其實就是那個不可或缺的組織。

可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在疫情高峰時期,也就是人類最需要合作抗疫時,卻退出了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並使世界貿易組織的運行陷入了癱瘓。可以說服美國重新支持聯合國嗎?答案是肯定的。2003年,當時美國總統柯林頓曾在耶魯大學飽含智慧的有力演講中就指出了:如果美國能永遠做世界老大,它就可以一直採取單邊行動。如果美國考慮到成為世界老二的可能性,那麼創造一個「基於規則、伙伴關係和行為習慣」的世界,將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

聯合國大會是當前唯一能夠發揮全球議會功能的機構,但是,它需要不斷進行自我革新,不能不思進取。中國作為新崛起的大國,又懷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可以為改革聯合國貢獻一份穩定的領導力。世界就像一個地球村,是不是需要加強村委會的功能,以建立規則和規範成員,管理生存的空間並應對日常挑戰?各成員國也可以在其中分享觀點、討論問題、達成妥恊、形成共識。但遺憾的是,近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背道而馳。中國正可以通過與歐盟、非洲聯盟、拉丁美洲、印度和東盟等合作,幫助聯合國重新振興起來。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認為削弱聯合國更有助於他們的利益,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明智。以世衛組織為例,1970-1971年時,義務性會費占全部資金來源約62%,但到2017年跌到了18%,世衛組織只能依賴自願捐款來支持運作。由於西方關注集中在生物醫學和個案疾病,忽視社會醫學、流行病學,以致像新冠這種疫情就會傳播得很快。如今,美國和歐盟都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嚴重影響,他們應該捫心自問,在過去幾十年時間裡削減世衛組織資金的做法是否明智?

同樣的,聯合國安理會也需要改革。當初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賦予了大國在安理會中的一票否決權,這在當時是明智的。一票否決權是設計給當時和未來的大國而非昔日大國享有的。馬凱碩在《大融合》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新的7-7-7方案,即設立7個常任理事國、7個半常任理事國和7個輪值理事國,由美國、中國、歐盟、印度、巴西和一個非洲國家為常任理事國。

現在聯合國的財政問題也需要解決,歐盟不斷削減支付給聯合國的必要經費,因為歐盟貢獻了聯合國預算的30%以上,但對支出決策的投票權占比還不到15%;而美國削弱聯合國機構,則是因為這些機構限制了自己單方面的行動能力。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宣稱其目標是強化聯合國的職能,包括WTO。的確,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2%,卻提供了聯合國預算的50%以上,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0%以上,理應為聯合國提供更多資金,這種情況的確該改變了。這正好為中國提供了機遇,中國要率先呼籲大幅度的提高義務性會費占預算的比例,還要營造出一種氣氛,使大家意識到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理論上,一些國際組織得以建立,並履行特定的職能、提供特定的產品,從而造福的是全人類,而非服務於大國利益。馬凱碩在聯合國工作了10年,深深體會到:頻繁的面對面交流,有助於增進來自世界各地代表之間的信任和理解。如果聯合國各組織能在中國的大力支持下,定期召開會議,將會大大提高成員之間彼此的信任,有了信任,人類就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的危機。到那時,世界將會感謝中國為我們地球村,播下了建立信任的種子。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