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科學 (6)
偽科學
資料來源:《誤 區---思維中常犯的6個基本錯誤》
Thomas Kida 原著,張雲譯,2011年,人民郵電出版社
「偽科學」又稱為垃圾科學或巫術科學,是指以科學形式提出的各種「說法」,儘管它們缺少充分的支持證據和可信性。從本質上來說,偽科學企圖偽裝成科學,但是缺乏科學的嚴謹性,其結論通常是從軼事或個人證詞等低質量的證據得出,而不是通過嚴格控制研究得出的。所以科學和偽科學的區別在於接受某種信念前所需要的證據、論據的可信性、假說的可驗證性、徵詢懷疑者和批判者的數量,以及它已經提供的好處。
大多數的科學領域都有對應的偽科學,例如徒勞地折騰永動機說是物理學、把天文研究和占星術聯繫起來、還有心理學和超心理學偽科學……。偽科學提出的「說法」也有一些共同性:第一,這種「說法」是有爭議的,雖然可以指出一些支持性的證據,但這些證據通常讓人懷疑。第二,這些「說法」往往與當前既定的科學原則相悖。例如,有人聲稱「人可以沒有任何支撐懸浮在空中」,證據是個人的證詞、提出的照片,但證詞無法明證、照片可能修過。如果物體真的能懸浮,那麼萬有引力理論就被推翻了!另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超心理學中的ESP( 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超感知覺),如「心靈感應」、「千里眼」和「預知未來」…等。可是幾十年來的ESP研究,都沒有產生一個可以在嚴格控制條件下複製的ESP例子。連在該領域工作了近30年的專家布萊克莫爾,都不情願的得出超心理學不存在的結論。
然而,蓋洛普的調查顯示,仍有41%的人相信ESP能力是真實存在的。為什麼?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想要相信,它能滿足人類的情感需要、讓人舒服、讓人感覺良好、給我們能治癒疾病的希望,這些信念為生活中的事件提供了簡單的解釋,讓我們覺得更能掌握。偽科學的話題比較有趣和有迷惑力,而人們都喜歡娛樂。偽科學在流行文化中也無處不在,人們被數量眾多的書籍、媒體不斷報導介紹所包圍,但通常都沒有對不同意見作平衡報導。
偽科學家是如何形成其錯誤信念的?一般來說,偽科學家對於他們要相信的事情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使他們有強大的動機去尋求支持該信念的證據,而忽視相反的證據。他們通常僅把焦點集中在某種現象的單一解釋上,並迅速的排除其他解釋。而且,他們傾向於接受不可靠的、往往是片面之詞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信念。
偽科學思想的特徵,可以歸納如下:
- 對於要相信的事物有先入為主的想法
- 尋找證據支持先入為主的想法
- 忽略能夠證明其為錯誤的證據
- 無視這種現象的其他解釋
- 持有離奇的想法
- 接受不可靠證據支持離奇的信念
- 嚴重依賴說故事形式的證據
- 沒有用嚴格控制的實驗來測試
- 極少採取懷疑態度
不要只是指責別人,其實,我們在塑造自己信念時,也是同樣會犯這些錯誤的。又有人聲稱是科學家的態度過於保守,才會不相信諸如有人遭遇過外星人的事。科學家真的保守嗎?不見得吧!天文學家對「外面」有什麼是極感興趣的,他們不是製造了哈勃望遠鏡、佈置太空探測器、想盡辦法搜尋智慧生命的各種訊號,目的不都是在試圖找到外星文明的證據嗎?宇宙實在是太大了,某個地方存在其他生命形式當然是可能的,如果真的能證實,科學家不是可以名利雙收嗎?差別就在,如果沒有確實的證據,科學家不會承認外星人存在,而偽科學會承認。在科學中,提出的是可檢驗的假說,以便能對它反駁,在偽科學中,即使面對反面證據,通常也不會質疑自己的假說。例如通靈實驗失敗,就說是因為心「不夠誠」或現場存在「負能量」…等來解釋為什麼不行。
但是,我們知道,不能被檢驗,它就毫無價值!科學家們開放自己接受批評,而偽科學家們則防御和警惕反對意見。在偽科學中,我們看不到其他偽科學家批評某項研究的結果,為什麼?因為他們都想要相信同樣的事情,他們選擇性地搜索數據來證實先入為主的信念,不像科學具有的糾錯機制(可挑戰、可批評)來抵銷人性的弱點,若是有一項突破性的研究發表,多的是其他科學家準備從其中找出錯誤,最終的結果就是:通過挑戰的保留了下來,通不過的就剔除!
那麼,就算相信一些占星算命、心靈感應、與往生者對話、或者替代療法…等等,並沒有傷害到別人,有時還能帶來很大的安慰,又有什麼害處呢?有的,害處還很多,例如:
- 造成了人力、時間和金錢等資源的誤用。
- 延誤了治療時機,甚至威脅到生命。
- 造成了錯誤的刻板印象。例如:相信同性戀者更容易變成戀童癖、百慕達三角地區更容易發生事故,事實上都不是!
- 導致不必要的擔心,因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在危害很小或沒有危害的項目上。
- 導致批判性思考和科學素養的下降,降低了決策能力和品質。
顯然,我們應該尋找改進思考過程的方式,避免造成這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