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影響人們行為的其他因素 (24)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2-14

影響人們行為的其他因素

資料來源:《誤  區---思維中常犯的6個基本錯誤》

Thomas Kida 原著,張雲譯,2011年,人民郵電出版社

  • 服從權威

人們有一種服從權威人士的天然傾向。在知名大學的實驗室,穿著白大褂的實驗主持人就人讓人感受到權威性。一項研究懲罰對於學習效果的實驗,實驗中學生在答錯問題時就給予電擊懲罰,隨著錯誤增加就提高電擊電壓。受試者(即施罰者)事先已被告知電擊雖會造成痛苦,但不會導致永久性損傷。該實驗發現大約有62%的受試者,在被電擊的學生發出尖叫、甚至乞求停止時,仍繼續電擊一直到最後。他們是虐待狂嗎?當然不是!而且不同專業、不同教育背景甚至不同國家,這樣的實驗都有類似的結果。但是當實驗主持人不是權威人士時,只有20%的受試者會接受增加電擊電壓直到最後。

因服從而助長或者以服從的名義實施各類暴行,在世界各地到處都在發生。如果人們認為他的行為,只是在貫徹某個權威人物的意圖,就很快能為自己開脫責任,因為他只是在執行命令而已。僅因某個人處於權威地位就接受他的要求,其實是一種邏輯上的謬誤,因為權威人物也可能是錯的,他可能為的是滿足自己個人或政治上的需要。服從傾向會導致我們做出不合適的錯誤決定,意識到此點,是做出明智決定的第一步。

  • 從眾心理

人們有一種順應他人的傾向,尤其是當他們意見一致的時候。當我們與他人在一起時,一個單獨的反對者也會對我們產生重大的影響。「言論自由」不是根本的權利嗎?如果有人說:言論自由是一種特權,而不是一種權利,當社會感覺到自身受到威脅時,暫時禁止言論自由是應該的。請問你同意嗎?研究顯示,在沒有同伴壓力下有19%的人會同意,但在有同伴壓力的情況下,就有58%的人同意。這種順應大眾願望,有時會導致的代價非常高昂。股市中的一窩蜂現象,出高價購買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股票,只是因為大家都以這個價格買,因而賠掉了辛苦多年的積蓄。

  • 責任擴散

如果我們發現周邊有其他的人在分擔責任,行為就會改變。研究發現,當我們知道不是只有自己在場,就會感覺到反正一定會有人行動,不太需要自己參與。

1964年有個女子在外面的大馬路上呼救,有人走到窗前看到有個歹徒正拿刀在追殺一名女子。鄰居家的燈也陸續亮了,結果女孩被襲擊了3次之後終於死亡。這次事件共有38位市民目睹了慘案,但竟然沒有一個人在襲擊發生當下立刻報警,警方是在30分鐘後才接到報警電話的。

當有很多人在場時,旁觀者很少提供幫助。在56次的實驗中,有48次是這樣,這就是所謂的「責任擴散效應」。有趣的是,9歲以下的一群孩子,似乎可以對此免疫。研究還發現,在一個團隊裡我們常常沒有獨處時努力,此外,對於簡單和複雜的任務,其他人的存在對我們的表現影響不同。從200多項研究結果的評估表明:在複雜任務中,每多一名觀眾,準確性就會降低一點;在簡單任務中,多一名觀眾則會略微提高凖確性。

  • 需不需負責

被追究責任的壓力也極大影響著人們的決策過程。研究表明,需負責任的人傾向於比不需負責的人使用更自覺、更複雜和更具分析性的決策策略。因此,「問責制」可對我們的決策產生明顯的好處。可是,當這需向持有已知觀點的人負責時,他往往會將態度轉向那個人的觀點。這與前面討論的傾向遵從具有權威地位的人是一致的。所以,如果要從部屬那裡得到更高質量和更為客觀的工作成果,那麼在工作完成之前,作為上司的千萬不要先表態。

感想:

目前所謂的票選式民主制度本質上是缺乏問責的,好像做不好,了不起就請辭或把他撤換掉就是負責,問責並不是對官位負責而是對決策的結果負責。辭職或換人後錯誤政策的爛攤子不是還在嗎?造成的損失和破壞怎麼辦?該負責的已經拍屁股走路了,所以這不是真正的問責,這是縱放。再加上選舉制的贏者通吃,政務官和國營事業的職位就是靠政治任命交換得來的,各級官員當然都只是看上級的臉色或意志辦事,有誰會花時間精力去認真分析利弊,難怪整個團隊根本就如同一個共犯集團,談不上什麼決策品質!所以,票選式的民主會是一個好制度嗎?

  • 受到他人的影響

我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他人的影響,這應該是合理的,因為其他人提供了訊息來源。我們不是常常會去看別人推荐的電影、視頻和書籍嗎?可是,從他人那裡收到的訊息可能並不是最可靠的,或許帶有偏見。我們會選擇性地傾向某種類型的訊息和朋友,也就是偏向自己的偏好,結果就是很少會去質疑或改變自己的觀點。

我們知道,同樣的訊息經過一個個轉述,往往會失真或扭曲,即使是從你信任的人那裡聽來的,也一樣不能保證轉述過程中有沒有被加油添醋,於是單純的傳聞開始取代事實。連綜藝節目都會製作這種轉述過程,把內容扭曲或渲染當成趣事,以此來娛樂大眾。

那麼,我們要如何判斷要不要相信一條聽聞得來的訊息呢?首先,要考慮來源,是媒體記者?節目主持人?還是這個問題的專業人士?其次,我們要更重視以往的統計數據。我們已經知道,連專家都很難預測未來更遑論一般人。最後,對任何傳聞都要抱持謹慎的態度,口耳相傳的訊息是不能提供建立信念和充分證據的。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