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地震預測 (5)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3-28

地震預測

參考資料:《大象為什麼不長毛》方舟子著,海豚出版社,2010

台灣位於地震帶,是一個地震頻發地區,除非特別大的地震,大家好像也都見怪不怪了。以目前的科技水準,地震可以事先預測嗎?好像不行!每次有比較大的地震發生後,氣象局的工作就是報告已經測到發生地震的震央地點、深度、震度等級、推測可能的原因,然後說:「不排除以後會在***地區會有**級的餘震。」其實,這種說法根本不能叫做預報,因為「不能排除」是完全沒有包含任何有用訊息的說法,根本不能叫做預測!就像有人頭部近距離中彈死亡,手中還握著槍。鑑定結果排除是「自殺」,這才是有包含訊息的說法,原因是傷口周邊並沒有火藥殘留痕跡,自殺的人是無法做到這種傷口的,因此才能夠排除是自殺。對於任何一個即將要去搭飛機的人,我們都不能排除他搭的這班飛機會出意外,儘管這種機率是很低很低的。既然這樣,那麼我們不妨想想看,像「不能排除」這樣的說法,又有何意義呢?

1988年美國UCLA地球物理學家Yakov Kagan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做了一個關於地震研究的講座,在演講中他告訴聽眾地震是如何難以捉摸、無法預測的。其實,在50年代,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 Beno Gutenberg 和Charles Richter 就曾收集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幾千次地震資料,加以統計分析,試圖從中整理出一些頭緒,例如各級地震發生頻率是否呈常態分佈?是否某個中間震級(典型)的地震會最常見?結果,他們並沒有發現所謂的典型地震,震級也不呈常態分佈,但也不是毫無規律,而是震級愈高,發生率愈低,它遵循一條簡單的原則 …「幂次定律」: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每增加一倍,發生的頻率就減為四分之一。

在紐約國家實驗室工作的丹麥理論物理學家Per Bak,聽到了演講中地震的情形,想到了這不是非常像他正在研究的沙堆崩塌嗎?如果我們往一張桌子上一粒一粒的丟下沙子,沙子就會逐漸堆積起來,沙堆會越堆越高、越來越陡、越來越不穩定,當到達臨界點時,再增加一粒沙子就會引起沙堆的崩塌,繼續再丟沙子,沙堆又會增高然後崩塌,如此循環下去。沙堆的崩塌規模有大有小,有沒有一種典型的規模?能否預測下一次什時候崩塌?崩塌的規模有多大?他和同事用電腦模擬,研究了數千個模擬沙堆,統計了數百萬次崩塌下來的沙子數目,卻什麼結論也沒得到。什麼樣崩塌的規模都有可能發生,少到一粒多則數百萬粒,根本無法預測。

為了找到為什麼,他們根據模擬沙堆上的每粒沙子所處位置的陡度著上不同顏色:相對平穩的著上綠色、較陡峭的就著上紅色。剛開始時,沙子都是綠色的,隨著越堆越高,紅點開始增多,形成了網絡狀。當一粒新丟下的沙子掉到紅點上,就會觸發周圍紅點的滑動。但周圍紅點多到連成一片時,就無法估計新丟下去的沙子會導致什麼結果:可能只影響了周邊的小波動、觸發一場小規模的崩塌、或者是觸發一連串的反應,導致幾百萬粒的沙一起崩塌。這種高度敏感的不穩定狀態,就稱為「臨界狀態」,而這種臨界狀態是沙堆在過程中自己逐漸形成的,他們稱其為「自組織的臨界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任何規模的崩塌都有可能發生,不需要任何條件,是完全不可預測的。沙堆崩塌的規模並不呈常態分佈,但是遵循「幂次定律」 … 即崩塌的規模越大,發生的機率越低,參與崩塌的沙子數目每增加一倍,發生的機率就降低2.14倍。

Bak一聽說地震頻率和強度也遵循幂次定律,馬上就想到地震可能和沙堆崩塌一樣,也是一種自組織的臨界現象。地殼運動產生的應力逐漸累積,形成到臨界狀態無法承受之後的應力時,就會出現滑動,有些滑動很小無法察覺,但也可能引發一場大規模的連鎖滑動,就像大規模的沙崩一樣,沒有前兆也無法預測,如果地震有意識的話,在它剛剛發生時,它自己都不知道會有多大的規模。既然連地震自己都不知道,我們當然就更無法知道了,不是嗎?

 

心得分享:

雪山的雪崩、土石流會不會也是同樣的現象?同學們,再想想看,你還想到了什麼其他類似的例子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