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疾病的進化史 (1)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3-28

疾病的進化史

資料來源:《我們為什麼會生病》,R. M. 尼斯 & G. C. 威廉斯著,

易凡、禹寬平譯,湖南科技出版社,2018。

註:本書是以達爾文進化生物學觀點來理解人類疾病的起因,目前這仍是一個新的領域,還不是主流的看法。

以進化的觀點解釋疾病的進化史有六個範疇,以下是一些初步的概念:

  • 防御(或稱防衛)

防御並不是對疾病原因的解釋,但防御反應常常與疾病的其他症狀混淆。淺色皮膚的人患嚴重肺炎時常會面色青灰、呼吸窘迫,同時劇烈咳嗽。皮膚青紫是因為血紅素缺氧,所以顏色變深;咳嗽則是為了從呼吸道排除異物,是一種防御機制,並不是缺陷,它可以把粘液和異物從氣管推向咽喉吐出去或者吞入胃中,讓胃酸來殺死細菌。當特定的感受器發覺特定的危險線索時就會予以激活,就像是油箱裡存油快用完時會激活燈號自動閃爍一樣,它是對問題的警示以及做為初步的解決手段。

那麼不管防御是缺陷還是有意義的,糾正缺陷幾乎都是好事。剪斷汽車的油燈電路,它自然就不會閃爍了,但會有在半途油盡拋錨的風險。同樣的道理,過度的鎮咳,病人就有可能會死於肺炎。

  • 感染

有些細菌和病毒把我們當作食物,我們可以設想它們就是敵人,因此在進化的過程中,演變出了對付它們攻擊的防衛手段。同樣的,它們也在進化的過程當中,演化出克服我們防御的手段。就像軍備競賽中的飛彈、反飛彈、反反飛彈…不斷升級且永無休止。這樣的觀點,可以對為什麼我們不能消滅所有的感染和自體免疫病作出解釋。

  • 新環境

我們的身體是在非洲平原上,經由幾百萬年的自然選擇設計定型的。自然選擇沒有充分的時間,來不及去改變設計,配合適應現代高脂肪飲食、汽車、藥物、人工照明和空調等等,前所未有的新環境引起了本可避免的現代文明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近視眼、各種牙病……等等。

  • 基因

人類的某些基因雖然可以引起疾病,卻仍然保留了下來。為什麼會保留?因為當我們生活在更加接近自然的環境中時,這些基因是無害的。例如大多數與心臟病有關的基因,在過度的攝取大量脂肪之前是無害的;引起近視的基因,在學生作功課、看手機、打遊戲過度使用眼睛時才會作用;老人病的基因,是因為在平均壽命較短時,並沒有機會被自然選擇淘汰。

有一些引起疾病的基因,之所以被自然選擇保留下來都是有原因的。例如,鐮刀型紅血球貧血的基因,可以防止患上瘧疾,在瘧疾高發地區是有利的。然而DNA的突變只有極其少數是有益的,大多數都會引起疾病,因而會被自然選擇不斷地清除,突變只能在極低的限度內殘存。

  • 設計上的折衷方案

每一種方案都有利益也會有成本,要改變就要付出代價。例如,人類要站起來走路,雖然可以方便地攜帶食物和嬰兒,但久了就造成背痛。人類身體造形上的缺陷,不一定就是失誤,也可能是一種折衷下的方案。為了更好的理解疾病的原因,我們必需通過設計上顯而易見的缺陷,想想看背後是不是隱藏著什麼好處?

  • 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

進化是一個漸近的過程,它不是革命、也不會有躍進,每一個小小的改變都必須要有立桿見影的益處。重大的改變是很難完成的,即便是透過近代科技的基因工程技術也很難做到。例如,人類在吃食物時,要跨過氣管才能從食道進入胃裡,以致我們有嗆到的風險。如果把鼻孔設計在頸部某個地方不是更有道理嗎?為什麼沒有這樣設計,就是進化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

心得分享:

憑良心說,我們從進化的角度思考過問題嗎?改變一下思維,的確可以帶來不同的視野,想到全新的解決方案。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