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個案研討:槽化線功能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5-09

一張含有 場景, 行人穿越道, 路, 戶外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個案研討:槽化線功能

 

以下為一則新聞報導,請就此事件加以評論:

  • 台中市政府最近將部分路口的禁止臨停紅線外推,並在紅線與路緣之間劃設白斜線,市議員林德宇質詢說,許多民眾看不懂紅線內的到底是什麼線,還以為是斑馬線或行人穿越線。台中市交通局表示,畫的是槽化線,依規定車子進入就算違規,這是為了導引車輛轉彎時能降低車速,「避免切西瓜」,保障行人安全。交通局表示,大明路在永興路口這邊因為路幅較小,所以沒有作人行道工程,而是做標線上的外推,也就是目前所畫出來的槽化線。為提升路口交通安全,強化行人能見度,市府於部分路口視道路條件等因素規劃紅線外推並劃設槽化線,導引車輛轉彎時能降低車速,同時也依相關標線指示行駛。交通局提醒,劃設槽化線範圍依規禁止車輛跨越,市府也將多做宣導,讓用路人更了解規劃的用意。   (2024/11/07 壹蘋新聞網)

 

傳統觀點

  • 「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171條「槽化線,用以引導車輛駕駛人循指示之路線行駛,並禁止跨越。劃設於交岔路口、立體交岔之匝道口或其他特殊地點。」
  • 槽化區概念就是車子不能進去,如果車子進去就是違規,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就像車子在人行道撞到行人一樣,車子就會理虧;但行人若站在紅線外面,就如同站在馬路上,就還要視情況而定。

 

人性化設計觀點

增畫「槽化線」是一個新的嘗試,但我們也要有正確的認知,那就是任何選擇,有利也必有弊。以機車左轉二段式左轉停等區的設置為例,也陸續發生一些負面作用,導致部分縣市有試行取消強制機車二段式轉彎的做法。

任何的改變,比較好的做法是先選定一個小區域作為示範點,通過教育宣導和一段時間的試行,並收集相關資料,評估新做法的真實效果,確定利多於弊時再全面推廣。因為增設了槽化線等於縮小了可使用的路面,如果宣導不足,可能還會造成誤會,影響尖峰時段的車流順暢度並增加意外事故。而且每個路口情況不同,增設槽化區不一定都會對交通帶來正面效能。

握有公權力的單位,宜避免以「便於執勤」的一廂情願想法,尤其自以為是的引進國外做法,認為這就是進步,只要不遵守新規定的,就取締開罰的典型衙門作風。如果新設施宣導不足,大多數人不了解,也很難發揮功能,執意取締只會造成民怨!我們建議,在執勤時要收集分析自己轄區的各項數據,主動的想辦法調整和改進交通系統,而不是訂出開罰件數目標,用來評估績效。畢竟,最好的交通系統是:運作順暢、沒人違規、沒有事故,所以開不出罰單啊!

 

同學們,你了解槽化線的功能和相關規定嗎?遇到過不合理的交通規劃嗎?接過相關罰單嗎?請提出分享討論。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