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研討:智逮車手
個案研討:智逮車手
以下為數則新聞報導,請就此事件加以評論:
- 新北市警方查緝詐欺案時,意外發現有奇怪金流,匯入車手戶頭,追查下發現,還有其他受害者被騙,要再約出來面交第二次,警方及時阻止,女警還喬裝成被害人,先上前搭話,降低對方戒心,早就埋伏在一旁的警方,一前一後衝上前逮人,還有兩輛車,擋住嫌犯去路。警方派出女警佯裝被害人來面交,隨後再帶著假的200萬元上前搭話,並且趁機逮人。張姓女子加入虛擬貨幣投資群組,24歲的蔡姓嫌犯,誆騙可以藉由科技交易貨幣,需要被害人面交450萬元,錢真的給出了,詐騙集團又再開口,還需要200萬元,被害人完全不知道遭騙,是到警方查緝其他詐欺案時,發現一直有錢匯入詐團戶頭,才發現還有受害者,即時阻止,再合作約出車手到新北市新莊後港一路,2輛車,一台機車,共11人埋伏。 (2025/03/15 TVBS新聞網)
- 詐騙集團橫行,警方想方設法加強查緝。新北市樹林就有車手囂張提款近50次,警方辛苦過濾近百隻監視器才鎖定特徵逮到人。新莊則有詐騙集團假扮虛擬幣商,誘騙女子投資450萬,幸好她覺醒釣出車手,讓警方前後包夾,逃也逃不掉。原來嫌犯在樹林地區提領了44筆紀錄,總金額高達台幣至少73萬元,警方調閱近百支監視器,逐步過濾車手特徵,才成功將他逮捕,檢方訊問後向法院聲押獲准。 (2025/03/15 民視影音)
傳統觀點
- 還是靠機警的警方在查緝詐欺案時,意外發現有奇怪金流,匯入車手戶頭,才抓到騙子。不愧為人民褓姆。
- 新北市樹林就有車手囂張提款近50次,警方辛苦過濾近百隻監視器才鎖定特徵逮到人。怎麼又是警方起疑追查破案?
管理觀點
這些詐騙案都是警方在辦案時,意外發現有奇怪的金流,或某帳號短期內太多次的提款可疑,進一步追查之下才破獲的,可見警方的功不可沒,令人佩服。
在此,我們不得不質疑,那些金融機構是吃什麼飯的?自己帳號的客戶出現有奇怪的金流或超頻提款,為什麼自己沒有感覺,反而是警方追查出了詐騙案件?詐騙集團要騙到大筆的金錢,必然是透過大筆或多次的轉帳,不然就是要受害人或車夫去金融機構多次提款,為什麼提供平台的機構沒有任何起疑或發覺?現在不是有大數據分析嗎?應該很容易就能篩出交易的異常資料,自己就可以先主動的追查帳號主人的個資和當初申請的相關資料,並主動的通知帳號主人該帳號的進出記錄,必要時要求其出面說明。遇到不願配合或可疑案件時,主動通報主管機關作進一步追查,這應該是保護自己客戶和協助社會治安的企業社會責任。如果說是因為缺乏法律依據,那我們建議應立即修改法規,明白賦予相關平台這種責任,否則這些平台提供了工具,方便詐騙集團進行詐騙,不是也應該負擔法律相應的責任嗎?
目前政府防制詐騙,是把重點放在宣導全民防詐意識,效果確實不彰。原因很簡單,詐騙分子無不利用人的害怕官府、關心親友,或以利誘這種先天弱點的心理,而且大多數人上當受騙的人並不認為自己傻到會被騙,可見防詐的重點需要改變。請不要再依賴機警的警方基層人員或金融機構的臨櫃人員,共同來防詐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點,應該要好好研究詐騙流程,多管齊下,只要能在流程上的任一點予以切斷,問題才能解決!
我們為什麼不對全民宣導,政府絕對不允許任何官方機構以電話、網路等非正式管道通知當事人辦理任何公務,有重要通知一定必需以掛號郵件方式寄給當事人。如果任何人收到違反以上規定的可疑電話或網路訊息,可以向指定之專案機關舉報(附上舉報方式),如因而破獲詐騙案,還可依規定發給獎金。如收到任何機構以非掛號郵件方式寄發書面通知,或收到任何訊息但內容可疑時也要舉報,如因而破獲詐騙案件,亦同樣可依情節重大與否發給適當獎金。
同學們,你遇到過詐騙或知道什麼詐騙案例嗎?他們用的是什麼手法?是什麼原因導致受害者上當的?對防制詐騙你還有什麼看法?請提出分享討論。
思考聯想:依據媒體報導,受害者被詐歹徒所用的手法:
- 以檢察官、法院、警察、治安單位…等官方機關名義通知,說當事人被冒名涉及洗錢、販毒、詐騙……等重大案件,因偵辦不公開,所以要求被害人不得告知其他人、且需將自己金融機構存款轉入***加以保護,以確保個人財產的安全,案件辦完後會發還。問題是,既然是被冒名,那當事人也是受害者,為什麼還會相信需要自保?應該詳細了解分析。
- 以電信、郵局、金融機構、電商、客服…等機構名義,告知受害人:以欠費、匯款失敗、款項不合、或要退款…等名義,要求重複操作或提供個資進行詐騙。可否研究要求曾發生被利用的機構,有義務在內部設置並落實供顧客查詢訊息真偽的聯繫方式。
- 以中獎、投資、廠商回饋、免費發送…等方式,騙取受害人提供自己的個資,利用人的圖利心理來詐騙。這種情況一定會同時針對很多人,其中難免會有頭腦比較清醒的,可呼籲他們舉報,讓專案人員進一步核查。
- 利用個人感情或親情,如騙稱或偽裝家人、友人、情人…等,以臨時出事急需用錢為名,要求匯款。這種電話不會只針對少數特定人,手法也會比較一致,可由平台方根據大數據,篩檢出異常帳號,自行調查或必要時轉報專案單位調查。
- 其他:……(建議治安單位根據經驗和案例詳細分類後分析想出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