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仿生學與反仿生學 (A13)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6-14

仿生學與反仿生學

資料來源:《從進化論求解醫學難題》,周然宓、周叔平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仿生學仍算是一門新的非主流邊緣科學,它是研究以模仿生物系統的方式、以具有生物系統特徵的方式,或是以類似於生物系統方式工作的系統科學。從仿生學的誕生、發展,到現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其成果已經非常可觀。仿生學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數學、生物學、電子學、物理學、化學、心理學、材料學、機械學、動力學、工程學、經濟學、美學、倫理學……等等。而作者提出的「反仿生學」,並不是反對仿生學,而是指既然現代科學在那麼多學科當中,通過仿生學能夠取得諸多成就,那麼理應通過藉著上述學科的現有研究成果,指導我們研究生物醫學,得到新的啟發來取得成就。

地球上的眾多生物在漫長的過程中,不斷進化出最適應自然界的形態、結構、功能等模式而生存繁衍。人類去模仿這些形態、結構、功能,自然能夠發展和製造出各種性能優越的產品。隨著生物學的不斷發展,仿生學所模仿的內容和深度也不斷得到拓寬和提升。例如:為了提高船的航速,從早期模仿魚類的流線形,再模仿海豚皮膚的溝槽結構,等於把海豚皮包裹在船艦的外殼上,以減少湍流提高航速;再比如模仿蒼蠅的複眼,一次就能成功的拍出千百張相同的照片,應用在印刷製版和大量製造電子計算機的微小電路。但迄今為止,取得的成就畢竟只占了極小部份,大多數的科研成果並不是通過仿生學取得,這是因為人們對於生物某些功能和原理了解的不足所致。由於長期以來,一直沒有意識到學習其他領域,利用仿生來揭示生物醫學原理,應該也能同樣取得很好的成果。

大部分仿生都是形象的,如果提高至抽象的程度,那麼仿生學與反仿生學的內容就可以為相關科研開拓思路。例如作者曾提出「地表上的元素皆為人體必需元素」的假設,因為沒有經過實驗室分析,好像只是一種臆斷,沒有科學根據。可是,如果我們用抽象的「反仿生學」的理念,就會感受到極高的準確性。我們如以各種建材來比喻,無論以什麼比例和形式,將它們搭建或堆積成固定結構,不管某一種建材是多麼脆弱,如果要想將其除去,一定會改變這一固定結構的受力,增加不穩定因素。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既然人類是從自然界進化而來,一切進化過程中所存在的元素 一定會成為人體組織的組成部分。

漫長的進化賦予生物不同的結構和功能,其優越性是現有科技手段所不能及的。例如:模仿貝殼修建的大跨度薄殼建築;模仿股骨結構建造的立柱;既能消除應力特別集中的區域,又可用最少的建材承受最大的載荷。甚至很多生物某一局部結構和功能,以現有科技都還無法仿造。例如,現在有所有物體間的摩擦係數,都無法超越活體中關節間的摩擦係數。如果再放眼生命整體,更是無限奧妙,許多現象是現有的細胞生物學仍無法理解的。

醫學與生物學是密切相關的,迄今為止,不僅沒有好好利用生物之間的相仿相生,而且還輕易的懷疑人體結構和功能存在瑕疵,草率的加以修改。我們認為「心臟搭橋手術」可是高科技的,可是想想人體內部結構之間的仿生,如動脈的掌深弓、足底弓,或者動物之間的相互仿生。如果想想為什麼動物心臟的左右冠狀動脈之間並沒有很好的吻合,我們或許就不會認可「心臟搭橋手術」,是一種先進的治療手段,甚至不該大範圍地推廣。或許有人說,人工關節不是能夠很好地替代人體損壞的關節嗎?其實這是不同的概念。因為在進化的過程中,心臟的冠狀動脈弓完全可以進化成像深弓一樣,可是沒有這樣選擇一定有複雜的原因。而作為關節的骨頭,在同等重量的前提下,能夠進化成這樣的強度,已經是最佳的選擇了,它不可能也不需要進化成堅不可摧的組織。

如果能夠對「反仿生物」加以深入研究,一定能夠開闢醫學研究的蹊徑,不僅能夠解決一些醫學難題,而且還可發掘現有醫學理論可能存在的不足和錯誤,對於醫學的發展一定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