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的謬誤與真相(上) (B9)
種族的謬誤與真相(上)
資料來源:《謬誤與真相》第二版(2011),湯瑪斯•索威爾(Thomas Sowell)著,
洪慧芳譯,八旗文化,中文版(2021)。
現在幾乎所有與種族或膚色有關的說詞,都是非常敏感,有可能被說成「失言」。與種族有關的謬論所在多有,如:種族是奴隸制度的基礎;種族主義導致白人與黑人的收入差異;種族主義與歧視緊密相連;不同種族天生智力上有所不同……等等。
我們常看到有人把某個群體(例如美國黑人)拿來與美國全國平均水準比較,然後把其中的差異視為那個群體的特殊性,作為針對該群體的政策或態度特殊對待的理由。而所謂的全國平均水準只是許多種族、地區以及其他影響因素混合在一起的結果,由此作出的任何結論都可能有誤導性。雖然美國的黑人與白人長久以來在收入、教育、預期壽命、失業率、犯罪率、測驗得分等多方面社經變數上一直有差異,但是如果比較其他不同的群體之間,以及其他群體與世界各地的全國平均水準之間,也同樣會有很大的差異。
我們最常忽視的,就是各群體的年齡。以美國為例,黑人年齡的中位數要比全國平均(35歲)少了5 歲,在亞裔美國人中,日裔中位數是43、柬埔寨是24,有些少數裔的甚至只有16歲,而收入與年齡是密不可分的。當群體的年齡中位數相差很大時,去比較不同種族間的收入就會產生誤導。除年齡外,亞裔美國人中,日裔約有6成是在美國出生的,其他亞裔僅有1/3,土生土長當然比較有能力去把握機會。教育,又是一個差異很大的因素,美國少數族裔與較大族群之間的差異很大,但少數族裔之間的教育差異也一樣大。與黑人或西語裔相比,亞裔美國人的人口規模相當小,但他們更重視教育。簡而言之,無論是年齡、學歷還是其也特徵,群體的均勻分布都不常見。美國種族之間的社經差異現象並非獨一無二,在馬來西亞,華人與馬來人之間的收入差距,長久以來一直大於美國黑人與白人之間的差距;東非的亞洲人與非洲人之間,經濟上的差異也是如此。
世界各地的不同群體之間有很多差異,從人均飲酒量到智商都有所不同,差異是常態,相同的社經狀況反而少見,甚至根本不存在。所以,只把某個群體挑出來和全國平均水準相比,並因此指出那個群體的特性,就會有很大的誤導性。但也不是說,群體之間的差異無關緊要,有些差異也的確事關重大。這些差距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世界各國的各個群體,其地理、人口、歷史、文化都不相同,即使同一國不同群體間也是有很大的差異,我們有什麼理由預期這些群體應該要一樣?很多謬誤之所以會產生,就是因為大家以為這是可以比較的,並把其間的差異以「社會的對待方式不同」來解釋。當然許多社會中都有群體歧視,但歧視並不是導致群體差異的唯一因素,挑戰在於如何評估所有相關因素的影響及相關權重。
「少數族裔面臨的敵意與歧視會隨時間的流逝而減少。」這是一個最大的謬誤。在許多國家,少數族裔在近期面臨的敵意與歧視比以前還大,在其他國家又相反,可見時間的流逝並不會自動產生一樣的結果。猶太人在歐洲和中東受到的迫害是鮮明的例子;斯里蘭卡從一個多數民族與少數民族融洽相處,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內戰,長達數十年、數萬人喪命的國家;在波西米亞,日耳曼人與捷克人和平共處了數百年,因捷克民族主義的興起,最後導致了德國與捷克人的相互迫害;19世紀初,美國也因東歐猶太人的大量移民,被限制和排擠;20世紀初,因南方的黑人大舉移民北上,也引發了類似的反彈,形成了住宅隔離模式。可是在20世紀的下半葉,美國又出現了許多種族關係的進步。實際上,在同一個時代,種族關係在有些方面是進步的,而在其他方面又是退步的。以美國的黑人來說,20世紀的下半葉就是如此。(書中舉出許多實例,進一步闡述了這些事實,此處略。)
讓我們看看奴隸制。奴隸制在世界各國及數千年的歷史記載中,幾乎是一種普遍的制度。有考古證據顯示,人類在學會寫字之前就已經學會奴役他人。從幾個世紀以前,歐洲人就在奴役其他的歐洲人、亞洲人奴役其他的亞洲人、非洲人奴役其他的非洲人。直到近代,才有財富與技術,得以跨海運送一大批人,無論是作為奴隸的還是自由移民。歐洲人不是唯一這樣跨海運送奴隸,北非巴巴里海岸的海盜也綁架了大批歐洲人,就在美國黑人得到解放後,在伊斯蘭世界的奴隸市場中仍在持續買賣歐洲人。
奴隸制所衍生的謬論一直延續至今,混淆了許多問題。其中之一是主張:「奴隸制建立在種族差異之上。」支撐這個謬論的是認為種族主義起源於非洲奴隸制,尤其在美國更是如此,但其實奴隸制的存在,要比種族主義早了好幾千年。在第一個非洲人被綁到西半球當奴隸之前,歐洲人已經奴役其他的歐洲人好幾個世紀了。這個世界有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當有人發現有弱勢群體可以利用,就會想盡辦法去占他們的便宜,不管弱勢群體是什麼種族、什麼膚色。無論是在非洲、亞洲或歐洲的海岸線,如果沒有武力保護的人民,就很容易淪為奴隸。實際上,幾個世紀以來,奴隸制在世界各地已經是大家普遍接受的現實,在一個無法以其他理由來辯護奴隸制的社會裡,種族主義就成了實行奴隸制的理由。然而,隨著奴隸制的廢除,種族主義並未消失,變成了奴隸制度留下的持久遺毒。
在美國,還有一個謬論是大家普遍認為,黑人的姓氏是採用奴隸主的姓氏而來的。這種想法導致了許多美國黑人拋棄了奴隸制遺留下來的姓名,為自己取一個新的,這種現象在1960年代特別盛行。實際情況是,在美國遭到奴役的黑人是禁止擁有姓氏的,因為如果屬於某個奴隸主的所有黑人,都使用取隸主的姓,那就違背了建立獨立家庭的目的。美國奴隸常會偷偷的給自己取個姓氏,以維持家庭意識,但他們並不會在白人面前使用那個姓氏。
另一個影響更大的謬論是:「如今黑人中普遍存在的無父家庭,是奴隸制的遺毒,因為奴隸制不承認家庭。」實際上多數黑人孩子是在雙親家庭中長大的,不但在奴隸制下是如此,在奴隸制結束後的幾個世代亦是如此。1930年代初,31%的黑人孩子是由未婚婦女所生,到了1990年代初期,該比例上升至77%,這是個令人遺憾的倒退現象。「奴隸制度的遺毒」變成大家解釋這種情況的謬論,從而避免了面對問題中的當代因素。這個社會病態現象,與父親缺席非常相關,無論是在黑人家庭還是在白人家庭中都是如此,但是在黑人家庭中,父親的缺席率更高。大多數缺乏丈夫的黑人家庭都生活在貧困中,可是夫妻都不缺席的黑人家庭,生活貧困的比例卻不到10%,可見促成人們結婚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對很多事情都有更廣泛的影響。
人類除了會遺傳基因,也會傳承文化,一代人養育出下一代人,這種傳承就不可能改變。教育與智力是很容易記錄下來的資料,可以用來檢測文化的持久性。多年來,黑人在全美智力測驗中的得分低於白人的現象,引起了很多人關注。有些觀察家推論那是種族差異所致,也有些觀察家認為是智力測驗的缺陷或偏見,但這二種說法都無法解釋,為什麼一次大戰時,南方白人的智力測驗成績會比北方的黑人低?無論原因為何,這種差異都帶來了重大的經濟與社會後果。
許多人會把貧窮、失業、種族歧視列為黑人暴力與其他犯罪行為的主要根源,並且深信不疑。書中分析了許多美國與黑人有關的暴動案件,發現無論引發暴動風潮的原因為何,顯然都不是大家一再錯誤提起的那些因素,無論鐵證如山的事實,也沒有撼動大家普遍抱持的謬誤想法。政客與行動分子都對種族謬誤具有既得利益,這些謬論把黑人的進步歸功於政客與行動分子,把黑人的倒退,推給其他人。
當我們忽略人口、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種差異時,很容易對群體間收入的差異作出謬誤的推論。2000年的美國人口普查顯示,1999年黑人收入的中位數是全美平均的85%,若以家庭為單位比較時,再降為66%,因為黑人家庭缺少父親的比例較高。比較黑人夫妻與其他夫妻時,比率上升至88%。而亞裔美國人以個體來看,要高於全美平均10%,以家庭來看,則高出平均19%,部分原因是亞裔家庭中有父親的比例,通常比一般美國家庭為高。亞裔的收入也不是一直高於全國平均,當我們在評估種族歧視的作用時,應該要把歷史與經濟因素也考慮進去。以馬來西亞為例,20世紀的最後25年間,身為少數的華人沒有立場歧視占多數的馬來人,但馬來人的平均收入不到華裔的一半,實際上,政府的政也是對馬來人更有利呢!當然,歧視肯定是造成群體間經濟差異的諸多因素之一,但是一個因素能發揮多大的影響,對不同族群、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都是有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