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症狀和疾病(上) (A14)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6-14

症狀和疾病(上)

資料來源:《從進化論求解醫學難題》,周然宓、周叔平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大凡疾病,都會出現症狀,然而,症狀與疾病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現在的不少藥物和治療方法,只是針對症狀,也有不少醫生把減輕症狀作為治療疾病的目的和判斷療效的指標。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不僅對治療疾病無益,反而對身體有害。

很多症狀雖然是疾病的信號,但有時也是機體抵抗疾病的一種防禦機制。首先,它能使人感覺到疾病的存在,如疼痛、發燒等,以便採取相應措施,防止疾病進一步加重。臨床實踐告訴我們,很多早期沒有症狀或很少有症狀的疾病,如B肝、狂犬病、愛滋病……等,在人體不知不覺中發展,潛伏期很長,可是一旦發作就嚴重到很難治療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人的抗病能力需要症狀來喚醒?或者症狀本身就是直接殺滅病菌、去除病因的重要途徑?沒有症狀的話,就是說明人體沒有發現疾病,所以並沒有啟動緊急狀態下的抗病功能。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由於病菌的入侵,機體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最初也許不是抗病的表現,而是無奈的必然現象,但在漫長進化的結果,必定會使症狀成為抗病的有效方法。出現症狀不外導致二種情況,一種是症狀對身體無益,還進一步促使病菌繁衍,最後導致宿主死亡,那麼這種病菌失去了宿主,自身也不免消亡。另一種是症狀的出現,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殺滅了病菌,宿主得以康復。因此,這類疾病相對容易留傳下來,因為含有這類基因的人生存,會有利於病菌在人與人之間不斷的傳播。現在的疾病應該是後者居多,也就是說,症狀的出現對生命的延續,起著有益的作用。對於最近才出現的疾病,因為還沒有足夠的進化選擇過程,症狀可能還處於機體無奈的表現,成為一種致死的重要原因。例如非典肺炎(SARS),就能使人體持久的高燒,使腦和臟器功能衰竭導致死亡。

大多數的疾病由症狀反映出來,因此患者甚至醫生常以症狀有無減輕,來判斷療效的好壞,因此出現了很多針對症狀的藥物和療法。當然,隨著疾病的好轉,症狀一定會隨之減輕,但症狀減輕了未必就是疾病有好轉,如果只針對症狀治療,短期好像很有效,實際上可能延長了病程,或因掩蓋了病情,使疾病慢性化。如此一來,就生命的全過程來看,反而是不利的,所以,必須慎用對症治療。

 

以下就以發燒、疼痛、食慾不振與嘔吐、腹瀉與便秘等常見的症狀為例,加以詳細說明:

  • 發燒

幾乎絕大多數疾病都會引起發燒,這是一種機體與致病微生物間的競爭與對抗。在進化過程中,病原微生物的最佳生存溫度,往往是低於恆溫動物的體溫。因此,發燒成為恆溫動物擺脫病原微生物,減少危害的一種重要途徑。如果感染性疾病後,不會發燒甚至出現降低體溫就會有利於微生物的生長,反會加重病情,含有這樣基因的人自然就會逐漸被淘汰。因此,我們要注意,如果感染後出現體溫降低,幾乎都屬於危重現象!

有些病原微生物可以長期的潛伏在人體中,因為它是從低於人體體溫的自然環境中進化而來,人體的正常體溫仍高於其最適繁衍的溫度,故平時不容易發病。可是在人體受寒或抵抗力減弱時,它們就開始大量繁殖,導致生病,這就是所謂的「著涼」易生病的道理。反之,如果感染後發燒提高了體溫,便能抑制其發展,有利於康復!

有些疾病,如結核病,雖能引起發燒,但多屬低燒,很少出現390C以上的高熱,如果能出現高熱,反而可能對疾病的恢復有利。如果結核菌產生的毒素,不能促使人體產生更高的體溫,牠就可以長期的生活在人體中,成為慢性結核病。或許正是低熱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否則結核病可能會帶來更大的危害。一定程度的發燒是可以殺滅癌細胞的,故某些疾病的適當發燒,會有抑制癌症發作的作用。

有些疾病,如愛滋病、B肝病毒、狂犬病毒等入侵人體後,很長一段時間不會出現發燒,而病原菌卻在不斷生長繁衍,一旦開始發燒,患者就已經處在死亡的邊緣了。是不是因為這些病原菌很少含有促使人體發燒的毒素,以方便自身自由生長?如果是,人為的製造發熱,是否會對疾病有治療作用?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但是,如果只是簡單提升周邊環境溫度,結果可能是全身出汗,體內溫度提高並不明顯。當體溫也開始升高時,又進入了中暑狀態。因此,人體的感染性發熱才是理想的方法,因為這時周圍的血管收縮,減少體表散熱,升高體內的溫度,發燒的病人雖然高熱但卻相當畏寒,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的「有一分惡寒,就有一分表證(大多是炎症)」的說法,治療時應採用攻邪的方法。仔細想來,因為這時機體當處於升高體溫來抑制病原菌生長繁殖的階段,而不是採用多吃食物,中醫採用「攻邪」而不是補益,這正與機體自身的反應完全合拍。

可是,有些疾病會引起高燒,如不給予退燒,就可能對人體產生極大的損害甚至死亡。這類疾病又可分為二種,一種是在進化的歷史中已存在很久的疾病,如大葉性肺炎,高燒本身對疾病的恢復有明顯的作用,因為病原菌會損傷重要的臟器,如不用高燒來抑制,很快就會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發高燒正是機體為了保存生命的無奈選擇。還好現在有了能殺滅病原菌的抗生素,在合理使用這些藥物的基礎上,適當降溫為必要之舉,只是該掌握分寸。另一種是最近才出現的傳染性非典肺炎(SARS)、禽流感等疾病,尚未經過進化選擇,發燒是機體被迫出現的,未必會對疾病的恢復有利。特別是禽流感病毒株主要的宿主是禽類,而禽類的體溫要比人類高,當人感染禽流感後,體溫升高,很可能剛好有利於病毒在人體的生存和繁衍。

我們在選用抗生素時,常會採用藥敏試驗。如果對病原微生物能做熱敏試驗,掌握各種病原微生物和癌細胞的最佳存溫度,無疑會對發燒是否需要降溫和如何降溫,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疼痛

疼痛是機體受到損傷性刺激時的一種反應。疼痛是醫學上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對治療能夠引起疼痛的疾病有很大的幫助。可是,在漫長的進化中,疼痛當然不會是為了診斷疾病之需,因此,疼痛必然對人體的生存和繁衍有著更深層的意義。

疼痛因部位不同、程度不同、性質不同、作用不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本書作者是把疼痛分成以下兩種:

一種是因為疼痛的出現,人體主觀上明顯可以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不包括醫療),從而降低疾病等原因對機體的損傷。例如,因為某些動作用力過度,對組織造成損傷時出現的疼痛,就可以提醒我們避免這種動作;又如外傷疼痛,可以促使我們避開這種容易引起外傷的原因,並採取相應的處理。這類疼痛自然可以對機體產生保護作用。

另一類疼痛主觀上並無法促使明顯的保護措施,如頭痛、痛經、神經痛、心絞痛、膽道絞痛、腎絞痛、胃絞痛…等等,難道僅僅是為了提醒患者體內有病,應停止活動、適當休息嗎?那為什麼疼痛程度有時如此強烈,令人痛不欲生甚至昏厥?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似乎應該存在著更大的保護作用。

如果我們這樣來理解:人體對於疾病作出的各種反應是通過神經系統傳輸到大腦來處理的,可是人體的痛覺、溫度覺、觸覺及深感覺已經占用了大量的「頻寬」、「內存」,所以無法另設一條傳輸線和處理系統。可是溫度覺、觸覺和深感覺如要承擔這一重任,就會導致體調節、位置覺和觸覺的錯亂,進化就只能把感知內臟等病變的任務交給了「痛覺系統」來完成,於是很多的人體病變都會產生疼痛。我們要知道,人類進化的重點不在人體感覺是否舒服,而是在於生命能否延續,這樣的安排自然最適合生命的延續。所以,有理由相信,疼痛不僅是提醒我們採取保護措施的警告信號,也是非自律神經增強免疫能力,使機體康復的重要保障系統之一。

即使沒有任何疾病,人體的免疫功能也必須無時無刻處於工作之中,因為如果長期缺乏疼痛等不適感覺的刺激,會不會因為用進廢退反倒使其免疫功能趨向低下?針灸能夠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理應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在血糖低下時會產生飢餓感,那麼如果長期缺乏疼痛等不適感覺的刺激,是不是也會產生類似於飢餓的保護反應?這應該是肯定的。臨床上就有一些病人渾身感覺疼痛,可是各種檢查都正常,在疼痛處給予另一種疼痛刺激,如用力按壓或針灸等,都可以使原有的疼痛感減輕成到舒服些,這是否可以理解為患者本來的疼痛,是機體需要接受疼痛刺激的「飢餓」信號?由此,我們是否應該對各種疾病出現的疼痛患者都給予單純的止痛,是不是還要更為慎重些?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