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從進化的角度看癌症 (A16)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6-14

從進化的角度看癌症

資料來源:《從進化論求解醫學難題》,周然宓、周叔平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癌症號稱「萬病之王」,目前全世界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約為700萬,而且還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癌症相關的研究、診斷、治療、藥物也越來越受重視,都在快速的發展之中。那麼,為什麼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在不斷增加呢?我們有必要從進化的角度進行分析和反思。

癌症是人體基因發生突變所致。人類約有10萬條基因,理論上任何一條基因都有可能發生變異,不同的人、不同的原因都可能在不同的部位發生變異,而同一種物質對於不同基因的人,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人體大約有100萬億個細胞,任何一個細胞在人體裡生存,與一個細菌在自然界生存,就生命的意義來講可以說沒什麼差異。每一個細胞在各自的位置上,從誕生到死亡,在各種因素作用下發生著進化意義上的不斷改變。一個細胞的突變,改變了原來的生存方式,如果離開了母體仍能生存,就成就了一個新物種的誕生。實際上,絕大多數的突變細胞離開了母體是不能生存的,只能寄生在母體中,甚至在母體環境與當初突變時的環境出現差異時,也可能使其失去生命力。

科學家花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基本搞清楚了人體的基因,似乎從基因的角度對癌症進行分類,或許就能揭示癌症的成因,給防治癌症帶來新的希望。但是如果從進化的角度看,這會不會是鑽進了死胡同?因為要從10萬個基因、100萬億細胞的可能變異,把癌症予以分子分型,其數目幾乎無限,就算花再多的資源,恐怕也難以取得太大的成就。

目前科學家已經研究出很多物質可以致癌,有物理性的、生物性的、化學的,這些成果主要來自實驗室的老鼠,以非正常的方式,給予超過常規的「劑量」,這樣的研究結果,到底有多少參考價值,值得懷疑。因為任何一種必需的元素超量一樣可以引起中毒,例如「氧氣」含量,甚至是「水」。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一切非人體傳統進化環境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對健康都是不利的,特別是自然界中不存在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因為在自然進化過程中,從未接觸過這種物質,一旦進入細胞不是導致死亡,就是導致其結構改變有別於正常細胞,如能繼續生存發展,長期逗留,從理論上來講,最後一定能成為基因突變的物質基礎,成為癌症。就算沒有這樣,這些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學物質,難免也會削弱人體抵抗其他原因引起癌變細胞生存發展能力。

相比之下,一切天然物質引起癌症的可能性就大為減小,或呈現在過程上延長、時間上推遲。但是,同為天然物質,又可分為二類:一類雖然存在於大自然,但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基本上不含這樣的物質。如果因誤食、體表接觸或燒烤時吸入,這些物質進入了體內,造成的損害可能使部分人死亡,因而淘汰了這部分人的基因,能夠存活下來的,就有一定程度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所以,除非超常劑量,它的危害應該小於近代的合成化學物質,當然,這些物質一定也有明顯的致癌作用。另一類物質是我們飲食中廣泛存在的物質,也就是正常狀況下生存必需的物質。雖然人體對這些物質具有正常的分解、轉化、排泄能力,但如飲食不當,長期攝入過多或過少,內環境必然會發生改變。這些改變又可能使細胞生存、分裂改變,最壞的狀況就是轉變成癌症。

癌症與年齡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據不完全統計,80%的癌症患者在55歲以上。進化的魔力使絕大部分人的每一個臟器組織,幾乎在差不多的時間內同時衰竭。當其他臟器功能衰竭時,便有很多細胞處於癌變前期或早已癌變,只是尚未發展到現有診察手段能發現的程度。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見到的各種主要疾病,其死亡率大致都相當的原因。如果說癌症有遺傳傾向,實際上應該是還沒有得到癌症的大部分人,由於其他疾病在還沒出現癌症前就先死亡了的關係。

研究表明,癌症與家族基因之間存在著密切關係。可是從進化的角度看,一切發生在已經能夠生育將後代撫養到能夠獨立生存年齡之後,才發作的疾病,可以認為是生命的必然現象之一,可以歸入生理性死亡。這樣的基因本來就不會被進化淘汰,就算他們患癌的比例比一般人高、患癌的年齡比一般人低,但從機制上來講,與一般人在高齡時的癌症沒有差異。進化遺傳的本質意義不在於母體生命的長短,而在於能否繁衍後代和後代能否繼續生存。也就是說,所有遺傳性疾病,如果發生在還不能生育後代,或還不能將後代養育到能夠獨立生存之前,就造成母體的死亡,那麼含有這種基因的人將被淘汰,反之,就成為正常「老死」的原因之一。

本書作者認為,癌症與老年病之病因病理也有明顯的共同之處,如果說癌症是基因「突變」所致,那麼衰老就是基因「漸變」所致。人體細胞處在不斷「分裂、繁殖、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的周期,逐漸的發生變異,比起嬰兒時期相比,會慢慢的漸變,極少數才是突變(癌),可是不管突變還是漸變,結果都是使母體死亡,而且死亡年齡相當。這點可以解釋,為什麼死亡率前十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均在65歲左右,且與腦血管病、心血管病等老性疾病的平均死亡年齡沒有太大的差異。為什麼?進化論的解釋是:這些疾病都與基因有密切關係,如果有任何一種疾病能使患者明顯的比其他疾病在更年輕的時候死亡,那麼帶有這些基因的人很可能大部分已經被淘汰了。

當然,引起癌症也有不屬於遺傳原因的偶然因素,發生於年輕時,特別是青少年、兒童身上的腫瘤,多屬這一類。人體中過量的化學等有毒物質,也是促使癌症發生的偶然因素。

那麼,癌症要怎麼治療呢?我們知道,現有的治癌藥物都有很大的副作用,另一方面無論是化療還是放療,所殺滅的不僅僅是癌細胞,它連正常細胞也存在明顯的殺滅作用。因此,只能在使用時,醫師通過人為的控制,使化療的濃度或化療的強度在癌症局部更高更強,治療後的確能看到腫瘤明顯縮小、對周邊組織的壓迫減輕或解除,所以化療、放療一直仍是僅次於手術的重要治療方法。可是在臨床上經常可以發現,患者剛剛因腫瘤壓迫的解除稍感舒服,副作用接踵而至,或者癌細胞以更快的速度、更多的部位捲土重來。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副作用與癌症本身的害處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很多患者最後究竟是死於癌症本身,還是化療、放療對人體的副作用?實在很難說。

我們無從查考化療、放療是否建立在對大量採用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病例,進行了長時間追蹤對比的基礎上誕生的,我們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用化療、放療來治療癌症,對生命是弊多利少,但的確有病例在沒有確診為癌症前,根本沒有症狀,只是在偶爾體檢時發現,或者雖有症狀,但極輕微,而在確診為癌症後,接受手術或化療或放療後的幾個月後即告死亡。因此,現行的治療方法真正的效果如何,實在值得進一步探討。

從進化的角度來思考,也許對於腫瘤的治療還存在更好的方法。任何生物在它的原始狀態下的生存環境,可能最適合這一物種的生存。人體基因發生突變產生的癌症,在突變發生當時的體內環境,可能就是這種癌症細胞最容易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而這些突變的癌細胞尚未經歷過其初生環境以外的考驗,所以改變這種內環境,很可能是抑制癌細胞的有效方法。化療、放療對癌細胞的抑制和殺滅作用明顯強於正常細胞,不是也能佐證這一點嗎?只是內環境的改變也對人體自身帶來傷害,因此不是理想的方法。如果,我們換個角度,適當改變體溫、酸碱度、血糖、血脂、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方法來改變內環境,很可能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療法。因為,這些改變,對人體的正常細胞來說,是屬於曾經體驗過的環境,因此傷害不會太多,但對於成形不久的腫瘤來說,則是一種完全陌生不適合生存的環境,雖不一定能把它殺死,只要能抑制它的發展或與它更長時間地共存,不是很好嗎?

因此,在確診患癌後,患者應該試著改變生活環境、改變飲食習慣、少吃原來喜歡吃的食物、多吃原來不喜歡吃的食物……。中醫治癌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如果腫瘤是後天所致,那麼它應該是某種物質缺少或過多(中毒),這種物質不可能是自然界不存在的現代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而在中藥中是理應存在的。如果腫瘤是因細胞分裂時的偶然錯誤所致,服用中藥可以在不傷害機體,甚至可以改善機體狀況下,最大程度的改變內環境,對腫瘤細胞來說,正是未曾經歷過的陌生環境,可造成不利影響甚至死亡。

最理想的情況是中藥能把腫瘤「毒死」。自然界的生物之間存在著生物鏈,典型特徵就是相生相剋。一種生物能夠延續至今,其中必備的一點就是依靠毒性來保護自身,不致被其他動物和病菌侵害,同時也一定有抑制其本身無限發展的外在因素存在,否則世界就不會有如此眾多的生物及其相互間無比微妙的制衡關係。因此,自然界的生物當中一定存在能夠毒死癌細胞,或者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物質。

不像化療、放療有明顯的副作用,中藥大多沒有什麼副作用,甚至能一邊滋養身體一邊殺死或抑制癌細胞。因為個體體質上的差異,不同的癌症甚至同一種癌症在不同的人身上,有效的藥物可能截然不同,這使得中醫在正確開處方時帶來極大的難度,也使得中藥治療癌症的效果無法用西醫公認的統計學方法驗證,以醫學理論來解釋也很困難。理論上,如果能夠對所有腫瘤都作出分子分型,並找出與之相適應的中藥,就能治療所有癌症,實際上,在很長的時期內,還是不可能做到的。不過可以肯定,如果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去研究,中醫辯證論治療癌症的療效一定能得到提高。

癌症可以用疫苗來預防嗎?從進化論的角度看,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是細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因為病原所含的基因是相同的,所以用同一種疫苗,可以預防所有人體的同一種疾病。可是癌細胞是進化的產物,不同的人、不同的細胞,所產生的癌症含有不同的基因;甚至同一個人、同一個器官都可以有無數種基因突變的形式,同一種疫苗是不可能針對由不同基因引起的不同癌症起到免疫作用的。因此,作者認為,發生在老年人和認為有遺傳傾向者身上的癌症,很大程度上是細胞必然的歸宿,也就是說,屬於自然死亡。對於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的癌症,可能含有更多的後天因素,如環境污染、飲食不當…等。如果我們能從臨床上找出這些癌症患者生活中的共性和特性,加以深入研究,可能對於揭示部分癌症的致病因素具有一定意義。

人體有10萬多條基因,誘發某一條基因突變的原因理應各不相同,大千世界擁有無數物質,每一種物質都可能成為防治某一條基因突變引起腫瘤的藥物,也可能是引發其他基因突變(產生癌症)的原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原則上,應該是人類進化史上攝入越少、化學性質越不隱定的物質,就越容易致癌。因此,現有實驗室對癌症的病因和藥物研究,不可能取得太多的實質性成果。就目前來說,預防癌症只有一種方法,就是活得自然,因為人是從自然環境當中進化而來,越接近自然,就會越有利於生存!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