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反思高血壓 (A18)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6-14

反思高血壓

資料來源:《從進化論求解醫學難題》,周然宓、周叔平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高血壓是一種文明病,不僅可以引起腦血管病變,還會導致心、腎、眼底等臟器或組織的器質性損害和功能障礙。治療高血壓的西藥已有數十種之多,但為什麼因高血壓引發的疾病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一切與衰老有關的疾病,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都可以認為是生理的正常現象。除非出現危重症狀,不然一切不是針對病因所採取的治療手段,對生命全過程來講,不僅無益反而會產生負面作用。為什麼血壓要高?無非是機體對血液需求的反應,就算會對自身產生損傷,那也是迫不得已的。我們相信,在漫長的進化歲月中,機體為了保護自身,理應會將血壓調節到最佳狀態,以保證對重要臟器等組織的血液正常供應。

現代醫學對高血壓的相關研究可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對於病因和發病機制的因果推論,存在低估自身調節機制、忽視人體進化奧妙,以致推論有倒果為因的現象。為什麼不是血管本身的病變、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細胞膜硬化使進出毛細血管的阻力加大……,以致血壓需要長時間的增高?為什麼把以上現象統統歸咎於是血壓增高的破壞?為什麼不是血管內膜病變引起了血壓增高,而不是血壓增高導致了血管內膜病變?

假設有一個提供5個部門的老舊供水系統,水管日益陳舊,管內阻塞情況不一、管壁銹蝕情況不一,一旦有任何一個破裂,整個供水系統就會崩潰。在不能更換水管的前提下,隨著水管系統越來越舊,水壓必需逐漸提高才能供應所需。到一定程度時如維持水壓不變,有些部門供水就會減少,但是當水壓提得過高時,可能會導致某個部門的水管壁爆裂,致使整個供水系統崩潰,請問該怎麼辦?顯然只有將水管水壓調到,水管可能破裂與這5個部門破壞之和的機率相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長整個系統的使用壽命。也就是說,供水系統出問題的可能性應該是各部門的5倍。這就給人一個假象:出問題的老是供水系統,讓人覺得必需調低水壓的錯覺。可是如果真的調低水壓,整個系統出問題的可能性將是原來的數倍。

同樣道理,全國高血壓病的死亡率占各項死因的比率,正是接近其他各種與衰老有關疾病死亡率之和,這不就是進化的奧妙所在嗎?如果通過降血壓治療使得高血壓病的死亡率,明顯低於各種與衰老有關疾病的死亡率之和,相當於提示我們降血壓已經過度了,導致了其他與衰老有關疾病的死亡率提高。

現有西藥的降血壓藥可分為七大類(本處略),沒有一種是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的。人是從自然環境中進化而來的,一切與衰老相關的疾病,要麼是自然規律,要麼是缺少或過多攝入了自然界的某些物質,造成生命體內在物質平衡被破壞所致。上述藥物,幾乎全是人工合成,服用後很容易造成內環境的失衡失調,帶來很大副作用。這裡還需要指出,很多降壓藥物因為經不起臨床實踐的長期檢驗而淘汰,而這些藥物在剛推出時,不都是有一份誘人的良好療效數據作為支撐的?可見當初在作出評價時,實驗的方法(樣本數、檢驗期間等)和商業利益的影響有多大。

正常血壓是多少?一般定為100~140/60~80mmHg,經常高於或低於這一正常值,就判定為是高血壓或低血壓。這一標準一直指導著人們對血壓正常與否的判斷,殊不知這存在著極大的誤區,很多人可能因此常年服用藥物而遭受藥物的毒害。人類有不同的種族、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中間存在著明顯個體大小的差異,可以肯定的是,所謂的正常值並沒有充分考慮到個別差異。

即便不考慮個體之間的其他差異,光就身高來看,一個身高2米的大個兒和身高1米6的小個兒,血液都要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根據物理知識,在直立狀態下,大腦要得到相同的血流供應,高個兒的血壓當然要更高,所以不同身高的人之間理應存在血壓的差異才對。可是正常的血壓標準為什麼沒有考慮,採用的是同一個標準?如果再加上許多其他因素,現在的血壓標準值是不是值得商榷?

有資料表明,全球人口中約有26%患有高血壓,其中60~69歲的高血壓比率達50%,70歲以上的更高,然而,低血壓則為4%左右,老年人可達10%,顯然,高血壓患者是明顯高於低血壓的。可是血壓值理應呈常態分配,高低血壓的發病率應該相近才對,固然或許與現今的生活環境、飲食結構有了重大改變有關,但還是反映了認定正常高血壓範圍思維的錯誤!因為中風、腦血管等疾病,醫界都認為高血壓是直接主要原因,因此就把正常血壓標準人為的往下偏移。

 

(聯想:不要忘了醫院和藥廠在降血壓上的利益,恐怕才是背後推動的主力!)

 

血壓增高是體內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某個角度去看,絕大部分血壓的增高,都是症狀性高血壓,也就是說,高血壓是結果,不是原因。固然現代生活環境、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血壓也隨著升高了,這種升高是不是為了適應新環境保護自身的調節機制呢?血壓增高,大部分的情況下是意味著人體本身的需要,當然這種調節也會帶來一些不良的後果,可是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在血液黏稠度增高、人體肥胖、平均身高增高等因素導致血管內外的阻力加大情況下,如不增高血壓,或許會帶來更大的危害,只是這些病變並不容易發現而已。我們再打個比方,個體之間血壓差異,就像個體之間的酒量差異一樣,如果僅憑血液當中的酒精濃度不一定能準確判斷一個人是否酒醉,反而從他的各種外在表現更容易判斷!

以血壓高於140/90mmHg為標準,統計15歲以上人口,全中國的高血壓患者在1959年為5.11%、1979年為7.73%、1991年為11.88%,雖不如西方國家高,但卻呈現上升趨勢,這是什麼原因呢?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的一項聯合調查報告,認為影響血壓的主要因素有:遺傳、體重與肥胖、高鹽飲食、飲酒、精神心理、天氣、人體缺鈣等因素,但作者從進化的角度看,並不完全苟同且認為還存在有其他因素。對於影響血壓的因素,分析如下:

  1. 遺傳因素

遺傳性疾病具有遺傳性、先天性、終生性之特點,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要發病,還需要有環境因素同時作用,才會出現症狀。出現了血壓高,既可認為是疾病,也可以認為就是體質上的一種生理現象。另外,既是遺傳,表示古已有之,就算是高血壓的病因,但並不能看作是高血壓病增加的原因。

  1. 高鹽飲食因素

普遍認為北方人的口味偏鹹,所以比南方人患高血壓的多。但是進化既給人味覺,應該也能為人體本身獲取最佳劑量的鹽,會多吃鹽,相信存在有其他的原因。如北方人個子較南方人高,也比較乾燥,增加血液中的鹽分,可能可以保持更多的水分。因此,血壓增高也應該可以認為是生理性的,而非高血壓病。

  1. 天氣因素

天氣變涼時,皮膚和皮下組織血管會收縮,致使周邊血管阻力增大,血壓升高才能維持正常供血。現代由於禦寒條件的進步,經受溫差變化的能力應該不如古人,天氣的變化使血壓升高,不是也可視作是生理現象嗎?所謂的血壓標準範圍,並沒有將氣溫的影響考慮在內啊!

  1. 身體增高

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平均身高出現了一代比一代高是不爭的事實。身體越高,對直立的人類來說,要獲得同樣的血流量供應,血壓的增高是必需的。

  1. 乘坐電梯

現代的城市生活,乘坐電梯是難免的。在電梯上升的瞬間,特別是現在的高速電梯,由於血液的慣性和重力作用,腦部的供血突然產生變化,不習慣的人就會感到不適,甚至出現眼花、頭昏等症狀。但常乘電梯的人就不會有上述現象,可能就是人體通過增加血壓減輕了影響。另外,其他的交通工具的起動或煞車,道理也是一樣。

  1. 血液濃稠度增高

由於生活水準提高,營養過剩,導致血紅蛋白、血脂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致流速變慢。重要的組織器官如要得到同樣的血流量供應,就必需要升高血壓。

 

綜上所述,我們現在公認的所謂「血壓正常值」在制定時,不但沒有考慮個別差異,也沒有考慮生活環境的變化,而且範圍不斷縮小,這是適合的嗎?與100年前或更早的時候相比,現代人的血壓確有增高,但血壓的增高未必都是病。標準嚴格,如果從提醒我們改變現有的生活習慣使血壓得以下降,或許還有些意義,但如果是要服用降血壓的西藥來「治療」所謂的高血壓,則極其錯誤,甚至危害無窮!對此,有必要去作更深入的研究!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