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與降血糖 (A19)
糖尿病與降血糖
資料來源:《從進化論求解醫學難題》,周然宓、周叔平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糖尿病也是一個現代病,患者不斷增加,而且發病年齡也在下降,年輕人越來越多。對於糖尿病的病因、病理,已經有了不少研究,市面上也有很多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事實上,光就糖的代謝機制來說,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在幾十種生化環節中如有一個發生病變,都會導致整個糖代謝的紊亂出現糖尿病。在臨床上,醫師也難以確定某一糖尿病患者,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因此難以正確選擇匹配的藥物。實際上,現有的很多糖尿病藥物也大多不是針對病因治療,只是降糖而已,而且還有副作用。因此,就目前來看,對糖尿病患者,不能寄望於西醫的「降糖治療」,而應針對病因進行預防和治療。
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現在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是因為現代人類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結構與過去相比,已經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我們是不是應該回歸自然:在發展的同時,不要造成環境的污染;在生活條件改善的同時,不要飲食過量;在勞動條件改善使勞動強度下降的同時,也要注意適當的活動和鍛練,避免過度肥胖;在緊繃的工作中,注意適當的休息;在加工食物增多時,多多選擇天然食材;或者適當服用一些相關中藥,以補充某些天然生物酶、微量元素等現代人相對缺乏的天然物質。我們也可以適當針灸,以補充體表剌激……。
如果能夠做到以上這些,相信糖尿病發病率就會明顯下降。反之,如果做不到,血糖升高的現象很可能就是進化賦予人體的自我保護力,是為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而做出的生理調節結果,不能簡單定性為(糖尿)病。讓我們想想,正常人的心率應該是60~100次/分鐘,每個人平時自己正常心率也是不同的。但如果長期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突然到了高原地帶,那時如果量測心率超過100次/分鐘,只要沒有其他特別症狀,應該屬於正常現象,不能認為是疾病而使用藥物強行將心率降低,胡亂服藥反而會使重要臟器組織因缺血,氧氣供應不足而受到傷害,尤其是大腦。
現在空腹時血糖的正常範圍是3.9~6.1毫摩/升(70~110毫克/分升),這個標準是怎麼來的?很可能是當初一次性對一定量人員調查後確定的。但我們知道,血糖會因年齡、季節、疲勞程度、食物結構和用量等眾多因素產生波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也會有很多正常人的血糖在某一段時間會超出這一正常範圍。也就是說,如果對同一批人在不同時間進行測試,血糖異常的患者會有輪換現象。例如,某一個人,一月份之前,他的血糖可能正常,2~3月份血糖異常,4月份以後,又自動調節到正常。如果他剛好在2~3月份去醫院體檢檢查血糖,就會呈現高血糖,如果接連數次複檢也會得到同樣的結果,那麼他就會被確認患有糖尿病。
此外,眾多資料表明,高血糖有明顯的家族史,現代醫學理論認為這就是先天遺傳的糖尿病潛在患者。可是,因為進化源不同、人種不同、基因不同,不同的人之間本來就應存在生理上的差異,我們是不是應該制定不同的血糖標準才合理?舉個誇張的例子,假設有外星人到了地球,他們的壽命比地球人長,也不會得糖尿病,我們可以認為地球人壽命較短就是血糖太高所致嗎?讓所有的地球人都服用降血糖藥,這樣做能延長壽命嗎?同樣的,對有家族史的高血糖,認為是高危患者,一律採用降血糖來治療或預防,就是完全忽視了基因差異的錯誤!
綜上所述,對一個高血糖的人,在不能確定其造成高血糖增高的真正原因時,不應該隨便將其診斷為糖尿病患者並使用降血糖的藥物。因為對一個不明病因的人來說,盲目降糖的危害一定大於高血糖本身對機體的危害。而且,很多服用降糖藥治療的患者隨著時間的延長,藥量會逐漸增加,投入的藥物也常由單一用藥逐漸變為聯合用藥,而藥量增加同時服用多種降糖藥物 都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很大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