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個案研討:車卡涵洞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7-14

一張含有 文字, 天空, 戶外, 建築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個案研討:車卡涵洞

 

以下為數則新聞報導,請就此事件加以評論:

  • 有遊覽車司機載團,從高雄北上,到雙北美術館參觀三天,但在第二天時,行經新北市淡水,竹圍捷運站旁的涵洞,車子卻因為地面高低差,後車尾卡住,動彈不得,車殼也破損,整團行程還因此大延誤,司機更無奈,還要面臨5萬多元的維修費。   (2025/06/08 TVBS新聞網)

  • 遊覽車緩緩過彎,準備轉入涵洞,角度喬了又喬,確認右側不會撞到,安全通過,殊不知下一秒,後車尾底盤應聲卡住,與柏油路緊緊貼在一起,催油門車輪變成空轉,最後是出動拖吊車,花了兩個小時,車子才獲救。

當事遊覽車司機王先生:「(拖吊車)等了兩個小時,客人就請他們的朋友,載去下個目的地那裡參觀,本來要三個(景)點最後取消一個(景)點,因為我從外地來的,不知道我想說試試看,第一次進去了第二次要回來就卡到了,很無奈真的很無奈。」

滿滿無奈,司機說,已經把車子升到最高,底盤與地面高度差有70公分左右,還是卡住,維修費加起來,遠遠超過三天的8千多元薪水。   (2025/06/08  TVBS新聞網)

 

一張含有 文字, 戶外, 車輛, 陸上交通工具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傳統觀點

  • 什麼想試試看?沒把握就不要硬開進去,還敢異想天開申請國賠!

  • 涵洞入口上有牌子標示「專供緊急時大型車專用」,意思是平時不能通行吧!這位遊覽車駕駛是遇到了什麽緊急情況要走這裏?在走前有瞭解自己的遊覽車車高嗎?有瞭解過從涵洞進入開始到出涵洞的高度有3.8公尺高嗎?

 

人性化設計觀點

我們看圖片,在涵洞入口上方有一條標語紅幅,上書:「本涵洞專供緊急時大型車輛專用, 一般車輛通行請行駛右側橋涵」,左邊還有一個「限高3.8公尺」的標誌,右邊則有一個「封閉中」的標誌。結果就是造成本案例有一輛載團的遊覽車,因為地面高低差,後車尾卡住,動彈不得的事故。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什麼?標語紅幅的字數太多、語意不是很清楚、旁邊的告示沒有發揮作用、所謂的限高是指車子的什麼高度,有沒有包括地面的高低差?所以告示不夠明確應該也是事故的原因之一。不然,我們可以在班上調查一下,看看這些告示同學們會有哪些不同的理解方式?

本案的處理,我們希望不要只從違規的角度,對司機開罰、向司機求償處理費用,同時也要檢討可以做出哪些改善,避免以後再發生同樣的事故。因為以人性化設計的觀點思考,出現在馬路上的標示,應該儘量使用認知最快的圖形來表示,如要用文字也應儘量簡短、意思儘量明確,因為開(騎)車在路上行駛時,是沒有足夠時間來理解一長串文字的,這樣的警示方式,勢必要做調整。還有,是否檢討一下設在涵洞口處限高標示是希望它能發揮什麼樣的功能?請為路況不熟的駕駛人想想,到了洞口才看到限高3.8公尺,如過不了要走哪裡才能脫困?能不能在前方還有選擇時就先預告?至少也要在尚未進入洞口前,就要設置測試裝置,以適的方式告知已經超高的駕駛,才能避免在進入後被卡住,搞得兩敗俱傷。看圖片,遊覽車是卡在涵洞內的,表示前段整輛車都已經進入了,可見中段顯然要比前段更低一些。有什麼方法可以在入進洞口前,就能讓司機知道自己的車子是一定過不去的,不再抱有「試試看」的心態?

 

同學們,關於本議題你還有什麼改善構想?請提出分享討論。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