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醫學束手無策的慢性病 (3)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8-04

醫學束手無策的慢性病

資料來源:《從治療到自癒》,西 木、杜國強、施南峰 著,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又一本從人類進化史討論健康之道的書。)

 

我們要知道,從疾病本身來說,大部分的慢性病 --- 例如高血壓、類風濕、痛風和癌症等等,至今仍然病因不明。連病因都不知道,又要如何消除病根?所以,在臨床上,只能採用對症治療,通過藥物、手術或其他手段(如放療、化療)來控制症狀,痛就止痛、咳就止咳、血壓高就降血壓、血糖高就降血糖、腫瘤、結石、息肉就摘除,這些治療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所以病人通常需要終生服藥。

然而,藥物有副作用、手術有後遺症,就算醫生在處理時作過考慮,但還是不能避免原來的病沒治好,又得了新疾病的風險。像常用的抗生素和解熱鎮痛藥等,可能會導致藥物性肝炎或腎衰竭;服用降壓藥,血脂和尿酸可能升高、患動脈硬化和痛風的風險會增大;他汀類降脂藥,可使血糖升高增大得糖尿病風險;磺脲類降糖藥,造成血小板減少,可能引發腦出血。無奈之下,如果同時服用多種藥,藥物之間又可能產生不良交互作用,導致不可預知的風險甚至死亡。WHO的一個報告顯示,在醫院死去的人中,平均每4個人就有1個是因為服藥而死!

需要警惕的是,複方藥通常含有多種藥物成分,服用時風險很大。以感冒藥為例,一般都含有5種以上的成分。複方藥如果服用不當,會有難以預知的風險,就算是幾種感冒藥混著吃,都更有可能有生命危險。西藥有毒我們可以理解,那麼中藥就安全嗎?也未必!約20%的急性藥物性肝損傷,是由中藥導致的,超過50%與中藥有關,嚴重的話會導致急性肝衰竭或腎衰竭而致死。再如,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可能導致汞中毒;雄黃的主要成分是四硫化三砷,遇熱可變成三氧化二砷,即劇毒的砒霜;馬兜鈴酸可能損傷腎臟甚至致癌。而國人喜歡中西醫結合,同時使用中藥和西藥,然而幾乎沒對中西藥相互作用的研究,因此,同時服用中西藥就有不可預知的風險。

若干研究結果發現,一般的醫療手段只有二成是有「安全效果」的,而人們看到的「醫療效果」,實際上有可能是因為身體的自癒力,或者是安慰劑的作用。例如,感冒了看醫生是7天後治癒,不看醫生是一個星期自癒,看不對醫生還要更久,下句俗話最可以形容:

「雞叫天會亮,雞不叫天也會亮!」

病理學告訴我們,每一種症狀都有它產生的「意義」,通常是身體作出的保護性反應,同時也是一種自我修復機制。例如:咳嗽(痰)、流鼻涕、嘔吐和腹瀉是為了清除異物;腹脹表示應該減少食量;乏力提示要多休息;疼痛提醒不要使用;腫脹表示正在集結體液運送救援物資;發燒或發炎表明酶系統和免疫系統正在「加班」工作;化膿是在清除異物和死亡組織;疤痕、增生或骨剌的出現是代償性修復……等等。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症狀即治療」是有利於康復的。如果人為的壓制症狀會製造假象,相當於掩耳盜鈴,可能反而會延誤病情,甚至雪上加霜。

為什麼醫學會對慢性病束手無策?其中有著更深層的原因。或者可以說,慢性病是生活方式的病,它與很多社會問題如食品安全、環境污染、醫療制度等有關,並不單純是醫學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慢性病病因不明的原因。WHO也認為,人體健康的決定因素是生活方式,其次是環境和遺傳,醫學充其量只起了8%的作用!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