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面對「微生物」(4)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8-04

面對「微生物」

資料來源:《從治療到自癒》,西 木、杜國強、施南峰 著,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又一本從人類進化史討論健康之道的書。)

 

你是不是認為細菌和病毒就是恐怖分子?認為感冒、肝炎等病的病因是病毒在作怪?口腔潰瘍、胃病、腸炎等病是細菌感染的結果?相信疫苗和抗生素是預防、控制傳染病最強大的武器?這就是「微生物致病說」。

從19世紀以來,結核病、猩紅熱、麻疹、傷寒……等傳染病的發病率,隨著營養衛生條件的改善而漸漸減少。也就是說,在引進疫苗和抗生素以前,死亡率就已經開始降低了。另外,與實行疫苗接種的國家相比,沒有資源這樣做的國家,這類疾病的死亡率也有類似的下降。這說明了「營養和衛生」的改善,對於降低傳染病也是同樣的重要。

要確認「微生物致病說」,證明該微生物就是該病的病原體,需要滿足所謂的科赫(Kochs postulates)法則,亦即: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現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體內不存在。
  2. 要從宿主分離出這樣的微生物,並在培養基中得到純培養物。
  3. 用這種微生物的純培養物接種健康宿主,同樣的疾病會重複發生。
  4. 從試驗發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離培養出這種微生物。

遺憾的是,迄今還未發現能夠同時滿足這4項條件的致病微生物!

早在19世紀末,就有科學家發現,部分霍亂弧菌或傷寒桿菌帶原者本身並無任何症狀,甚至喝下摻有大量霍亂弧菌的牛肉湯後也沒得病,因此科赫不得不把第一條的後半部刪除,後來又把第3條中的「健康宿主」改為「易感性強的宿主」。

1854年,倫敦市蘇荷區爆發嚴重的霍亂流行。當時有一台抽水機為人們提供生活用水,由於水源地被污染,許多飲用這台抽水機供水的人染上了霍亂,可在地圖上明顯的呈現出來。可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因為使用另一個水源,卻沒有一個人得霍亂。蘇荷區一旦停用這台問題抽水機,霍亂就不再蔓延了。此次事件,證實了霍亂流行的元凶,應該是飲用水污染而非霍亂弧菌,征服霍亂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保證飲用水清潔,而不是接種疫苗和使用抗生素。另外,即使喝了被污染的水,也並非每個人都會得病。也就是說,健康人一般不會因為接觸到霍亂弧菌而得病,只有胃酸過低、酒精中毒或有胃腸疾病的人,才可能通過接觸霍亂弧菌染病,這些人,就是所謂的「易感性強的宿主」。那麼,免疫力低下或受損的人就會被感染嗎?也是未必!因為接觸的劑量、途徑以及是否被污染就成了關鍵。可能量少了不會致病、口服不致病注射就會、微生物本身不致病但產生了毒素的就會。這種現象不僅適用於微生物,也適用於空氣、水和食物。以空氣為例,含氧21%沒問題,但呼吸純氧卻會中毒;吸入空氣很正常,注射空氣可能要命;乾淨的空氣任你吸,但混有瓦斯的空氣可以致命。那麼,我們能得出「空氣致命」的結論嗎?

事實上,微生物和空氣、水一樣,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伙伴,牠們35億年前就已存在,如果說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那麼微生物就是「分解者」。微生物無處不在,總重量超過地球上所有動植物重量的總和。它分解廢物、活化土壤、淨化水源和空氣,沒有微生物,人類無法生存,可是沒有人類,牠們絕大多數卻能安然無恙。

人體就是一個微生態系統,全身大約有10萬多億個細胞,卻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其中還有380萬億個病毒。人體內外布滿細菌,單單腸道裡就有1000種以上,總重約1500 g (與大腦等重),整個人體細菌總重約2500 g。人體的細胞基因有2萬多個,而細菌的基因則達300萬個,從數量來看,人體90%是細菌,從基因數來看,人體99%是細菌。細胞基因來自遺傳,細菌基因則來自母親和環境,就算是雙胞胎,體質也可能截然不同。在腸道裡,微生物分解食物、清理垃圾、合成維生素、合成酵素(酶)、製造蛋白質、脂肪酸和某些維生素、參與免疫反應過程,如果沒有腸道菌,人就不可能生存。

發現胃裡的螺旋幽門桿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潰瘍和胃癌密切相關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遺憾的是,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人胃裡也有幽門桿菌,有科學家指出,它其實是人體內一種正常的細菌,從遠古時代就一直棲息在胃裡。後續研究發現它們也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功能,包括參與調節胃酸、胃飢餓素和瘦素的分泌,促進胃黏膜產生前列腺素幫助潰瘍的癒合等。遺憾的是,由於抗生素和消毒劑的廣泛使用,這種古老的菌群正在消亡,而胃食道逆流卻在與日俱增。

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它們都是動物和人類不可或缺的伙伴。人們總是以為病毒像恐怖分子一樣隨時想害我們,但2014年中山大學的研究發現,一種稱為M1的病毒,竟能選擇性的感染並殺傷多種體外培養的癌細胞,對正常細胞卻沒有毒副作用,他們也在動物身上證實了該病毒的抗癌效力。病毒(Virus)其實是命名嚴重誤導了大眾,實際上它是一種需要寄生在活細胞中,才能生長的核酸/蛋白質複合體,這正是所有生命體的核心成分。最近的基因測序結果表明,人類的DNA大約有8%來自病毒,許多病毒是和細胞共同演化一起共生的。在正常情況下,微生物不會也沒有能力侵犯人體的健康細胞,正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樣,只有在細胞營養不良或毒素超載發生故障時,微生物才會前來分解和清理,以保持身體內環境的清潔。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應該是先生病後感染,而不是先感染後生病。

正由於抗生素和化學品的廣泛使用,人體菌群的種類正在日益減少,特別是城市人的腸道菌,因而使得消化問題、過敏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與日俱增。無論細菌來自何方,只有在身體內環境破壞而變得衰弱時才會有危險。預防與控制「傳染病」的方法,不應該是接種疫苗和服用抗生素,而是增加自身的營養和沒有毒素的內環境,我們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現代醫學和護理學很大程度上是在瘟疫和戰爭中建立起來的,因此擅長的是「急救」。除了急救,醫護的作用在治療或是預防方面都十分有限。所謂的「傳染病」,其實是營養不良或免疫力低下的結果。沒有什麼細菌或病毒是無條件致病的,就算是流感的發病季節,大部分人還是安然無恙。而傳染病往往是同一個地方在同一時期共同的發病,他們是不是都會有共同或相似的飲食、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

 

愛迪生早就預言:

「如果今天的醫生不變成營養師,那麼今天的營養師將會成為明天的醫生。」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