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如何影響科學研究 (5)
金錢如何影響科學研究
資料來源:《從治療到自癒》,西 木、杜國強、施南峰 著,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又一本從人類進化史討論健康之道的書。)
科學研究不是應該客觀中立,可是金錢能左右結果嗎?答案是「可以」。有句老話叫「有錢可使鬼推磨」,聽過嗎?《美國醫學會雜誌》揭示,對於同一種抗癌藥的研究,非營利機構出資的研究與製藥公司出資的研究相比,前者的負面結果是後者的8倍。另一項對阿斯巴甜(糖精)研究的統計,研究結果是沒問題的,研究經費100%來自於製造商或政府;那些發現有問題的,經費都不是來自於製造商或政府。那麼是研究有造假嗎?其實也不需要!因為個別研究機構或新聞媒體可以使用以下的技倆,蓄意的製造出贊助廠家希望的結果,但並沒有涉及到影響研究數據的正確:
- 選擇對象
如果想要正面的結果,那就要選擇年輕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如果想要負面的結果,就要選擇年老多病的人群作為研究對象。
- 選擇產品
如果想要正面的結果,就選擇品質較好或劑量足的產品;如果想要負面的結果,就選擇劣質或劑量不足的產品來做實驗。
- 選擇問題
如要隱藏副作用,就迴避與之相關的問題,例如不主動的去問藥物是否會引起***的問題……。注意,是迴避不是作弊。
- 選擇指標
為了製造假象或轉移焦點,就強調特定的指標。如抗癌結果,只強調腫瘤縮小的程度,避開不談對存活時間長短並無影響。
- 選擇發表
如果結果是想要的,馬上在大刊物發表或製造媒體曝光機會;如結果對己不利,就壓下來不發表。
- 選擇數據
如果實驗數據得不到想要的結果,就多做幾次(人),然後只選成功的案例撰寫論文發表,不選(或刪除)失敗的,來為自己想要的結果背書。注意,這樣的操作下,並沒有必要去偽造實驗數據。
- 選擇時間
如果想要好的結果,就選擇「好轉反應期」為觀察時段;如果想要差的結果,就選「不適反應期」作為觀察時段。
- 用相對值代替絕對值
相互比較時,選擇實測值(即絕對值)的變動還是百分比(即相對值)的變動,端看何者更能突顯想要的結果。
- 用統計學相關性代替因果關係
回顧性的調查結果本來只能表明統計上的相關性,但卻把它誤導為因果關係。例如,在一項調查中「發現」:以植物性食品為主的人群,癌症等慢性病的發病率較低。這是一種相關關係,並不能證明素食可以預防癌病等慢性病。只有隨機人群的對照研究才能驗證因果關係。
- 推廣解釋
針對一項研究結果將其想當然爾的推廣。例如,在實驗期間用大量香腸來餵養小白鼠,得出紅肉會致癌的結論,然後推廣到肉類會致癌。注意:在真實世界中,小白鼠是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吃到大量香腸的。
製造謊言往往可以牟取暴利,堅持真理則常常無利可圖,純屬公益。例如,宣稱曬太陽會導致皮膚癌,就可以促進防曬霜和防曬服的銷售,但是宣稱陽光有利於健康卻一無所獲,因為陽光是免費的。於是,在健康領域,謊言的喧囂常常會淹沒真理,這就是醫學和營養學背後的「藥品政治」和「食品政治」,由此自然容易創造出許多營養與養生的冤假錯案,造成謊言當道,黑白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