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管系113學年度學生交換學習研修 (ESIEE Paris)
中文:巴黎電子工程師高等學校
英文:École supérieure d'ingénieurs en électrotechnique et électronique
交換計畫的開始
參加交換計畫一直是我的夢想,因為我希望能親身體驗不同的教育體系、文化氛圍,並在這段時間內提升自我。在這五個月的交換期間,我選擇了法國巴黎作為學習與生活的據點。這座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資源,也是許多世界知名學府的所在地。帶著興奮與期待,我踏上了這趟旅程。
課程與學習方式
在法國的學習方式與台灣有很大的不同。當地的教育模式更強調自主學習與批判思考,老師不會給出明確的標準答案,而是希望學生透過討論與研究來發掘自己的見解。在課堂上,學生需要大量閱讀相關文獻,準備報告,並積極參與討論。這對我來說是一項挑戰,因為這與我習慣的以老師講授為主的模式截然不同。
此外,法國的課堂氛圍相對自由,教授與學生之間的關係較為平等,師生間的交流頻繁,學生能夠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學習環境讓我逐漸培養出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趣的是,雖然法國人常被認為有遲到的習慣,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都很準時上課,甚至比我預期的還要認真對待學業。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課堂經驗,是教授將模擬面試作為期末考試的評分標準。所有學生都需上台進行模擬面試,以展示自己的表達與應對能力。然而,有些學生因為準備不足,選擇當場拒絕參與,而教授也尊重學生的選擇,允許他們以其他方式提交期末報告。更令人意外的是,有一位學生因為情緒不穩,直接收拾東西離開教室,老師也沒有強行要求他留下。這樣的情況在台灣的學術環境中較為罕見,顯示了法國教育體系對於學生自主性的高度重視,也讓我體會到不同文化下對學習態度的多元詮釋。
旅行與文化體驗
除了課堂學習,我也充分利用這五個月的時間,探索了14個歐洲國家。其中最具挑戰性的一次經歷,是我獨自前往葡萄牙里斯本旅行。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完全獨旅,沒有朋友的陪伴,沒有熟悉的語言環境,一切都得靠自己。
在里斯本,我學會了如何自己規劃行程、訂票、尋找住宿,並獨立處理突發狀況。記得當我剛抵達時,因為語言不通,一開始在機場遇到了一些困難,甚至一度迷路。但我告訴自己不能慌,透過手機翻譯與肢體語言,成功詢問到正確的交通方式,順利抵達市中心。
這座城市充滿魅力,我漫步於阿爾法瑪區的石板小巷,獨自欣賞了貝倫塔與熱羅尼莫斯修道院,並品嚐了當地知名的葡式蛋塔。在旅途中,我不僅挑戰了自己,也體會到一個人旅行的自由與樂趣。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探索城市,也能在路途中與陌生人交流,學習如何更勇敢地與世界對話。
最難忘的一天是我搭乘著名的28號電車,沿著蜿蜒的街道欣賞城市風景。當時電車上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我與一位來自義大利的女孩攀談,彼此分享了交換生活的經歷,這種跨文化的交流讓我感受到旅行真正的價值。
這次的獨旅讓我更加勇敢,從原本的忐忑不安,到最後能夠享受一個人的時光。我學會了如何克服孤獨、獨自面對困難,並且從容地處理意外情況。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只要願意踏出舒適圈,世界比想像中更友善,也更值得探索。
挑戰與成長
在這段交換生的旅程中,我不僅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更學會了如何在異國他鄉獨立生活。一開始,語言是我面臨的最大挑戰,儘管我對法語有基礎認識,但真正使用時仍感到吃力。不過,經過不斷地練習與適應,我逐漸能夠用法語與當地人溝通,這讓我對自己更有信心。
此外,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也是一大挑戰。例如在異國生病時,必須自己前往醫院、與醫生溝通;在找房與適應當地生活時,也曾遇到不少困難。但這些經驗讓我變得更獨立,更懂得如何尋求幫助與解決問題。
心得與建議
對於未來有意參加交換計畫的學生,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 語言能力準備:法語對於法國人來說非常重要,雖然部分課程可以用英語修習,但日常生活仍需基本的法語能力,建議至少掌握基礎會話。
- 財務規劃:在歐洲生活成本較高,建議出發前做好詳細的預算規劃,確保有足夠的資金應對突發狀況。
- 適應文化差異:法國的文化與亞洲大不相同,例如飲食習慣、社交禮儀等,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去適應。
- 積極參與活動:加入當地學生社團、參與學校舉辦的活動,可以幫助更快融入環境,並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交換回國後的成果
這次交換計畫帶給我的不只是學術上的成長,更讓我變得更獨立、更有國際視野。回國後,我發現自己的法語能力大幅提升,並且更有信心在公開場合發表自己的想法。此外,我學會了如何在異文化環境中適應與溝通,這將是未來職場發展的一大優勢。
更重要的是,這五個月讓我更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並更加珍惜學習的機會。我會把這段經驗轉化為未來學習與工作的動力,並鼓勵更多學生勇敢走出舒適圈,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這段交換生活不僅圓了我的夢想,也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回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