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個案研討:異常提款警示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8-11

一張含有 人員, 服裝, 人的臉孔, 室內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個案研討:異常提款警示

 

以下為數則新聞報導,請就此事件加以評論:

  • 臺中市大甲區一名婦人連續兩天至新光銀行欲提領大額現金,提因說是支付「貨款」,行員懷疑她似遭遇詐騙集團蠱惑欲投入假投資案,隨即通報大甲分局警方前來調查。員警詢問婦人是要支付何類貨款?支付給誰?婦人竟都答不出來,最後才承認是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投資廣告,聲稱「穩賺不賠、每日高獲利」,因而動了投資念頭,並聽從對方指示提領現金準備匯款。行員與警方的努力阻詐下成功攔阻新臺幣50萬元。警方當場指出這是典型的「假投資、真詐財」詐騙手法,幸好及時發現,成功阻止款項轉出,保住她的辛苦積蓄。   (2025/08/05 今日新聞)

  • 警方指出,七月七日下午四時許,巡佐黃壽群於轄內執行小區域防制車手勤務,行經北區北屯路彰化銀行時,注意到一名男子正專心的在ATM前提領大筆現金,男子在操作完畢、準備離開時,正巧與欲進門的黃員「正面交鋒」,該男子神情慌張、舉止異常。
    黃員見狀立即上前關懷詢問,眼尖發現男子背包內露出厚厚一疊千元鈔票,經查,楊姓男子(卅三歲)無法清楚交代金錢來源,且所使用的提款卡並非本人所有。
    果不其然,在警方大聲斥喝下,楊男從身上取出十張貼有他人姓名與密碼的金融卡、六十三萬元贓款等直接露餡;警方追查出,楊姓車手在今年五月底,從社群平台上看到月薪一萬五千元的工作,便聯繫對方加入詐騙兼職行列,負責提領詐騙款項。  (2025/07/23 民眾日報)

 

傳統觀點

  • 大甲警分局呼籲,詐騙集團手法不斷翻新,常以假冒投資平臺或冒充名人推薦股票為由,誘騙民眾提領或轉帳大額資金,且正當的投資管道絕對不會教民眾要向銀行說謊。一旦遇到可疑的高報酬投資廣告,務必提高警覺,切勿輕信來源不明資訊,如有疑問應立即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或向就近派出所諮詢,以保障自身財產安全。

 

管理觀點

本案銀行行員的機警及管區警察的努力阻詐成功,應該大大的給予點讚!可是防詐不能只靠基層人員,銀行系統的設計應該也有改善的空間,我們不禁要問,這種模式的詐騙絕不會只有這一起,難道歹徒不是在利用銀行業務上的監管漏洞,為什麼發生詐騙後不能做些改變?不能讓歹徒利用同樣的手法一騙再騙!保護自己的客戶,也應該是金融機構的基本責任,不是嗎?

正常情況下,人們不會把大筆的現金放在家裡,所以歹徒要成功詐騙一般人,難免要利用金融機構這個平台。本案例就是鼓動受騙人本人(或雇用車手)到金融機構大額提款或轉帳,雖然為了防治洗錢,已經有大額提款的申報制度,可是為什麼詐騙案還是這麼猖獗,就表示現有的制度仍有可被歹徒利用的漏洞,還有繼續改善的空間。如果需要政府的金融監管機構配合來強制規定,就請修法吧!

銀行的行員就是因為存戶連續提領大額現金,才會感到有問題,可見對一般客戶的異常存提是一個很好發現問題的線索,難道還要靠機警的一線員工來發現嗎?難道政府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的系統不能對客戶的異常存提設計一些預警機制?本例是受害人自己上當受騙,自己在提領,可是有的是被他人或車手詐領,可否設計當系統偵測到異常提領時,就會立即以手機簡訊的方式通知帳戶的所有人(或其指定的親友,如其子女),以便及時發現異常。雖然有50萬大額提領的相關規定,但如數次以接近50萬的提領,或不同於該帳戶過去提領習慣的交易,也能主動的預警就更好了。什麼是異常?有賴於研究各種詐騙手法模式來定義!目前「線上支付系統」已經相當發達,為什麼不向這些業者取經,因為他們更容易發生支付上的糾紛,也更有防範和處理的經驗!

 

同學們,關於詐騙案你自己遭遇過或聽過什麼案例嗎?請提出分享討論。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