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大魚大肉不健康?(9)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8-20

大魚大肉不健康?

資料來源:《從治療到自癒》,西 木、杜國強、施南峰 著,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又一本從人類進化史討論健康之道的書。)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人們對脂肪和膽固醇的恐懼,直接結果就是排斥大魚大肉,特別是敵視紅肉,即牛、羊、豬等哺乳類動物的肉類,因為紅肉富含飽和脂肪酸。可是回顧人類進化史,紅肉不正是我們祖先的主食嗎?如果紅肉不健康,為什麼人類還會大量繁衍至今?

20世紀60年代,紅肉導致癌症(尤其是結腸癌)的說法盛行。然而,研究時所用的都是加工的肉製品,如香腸、臘肉、火腿或肉類罐頭,其中是添加了防腐劑和發色劑的(如亞硝酸鹽),在高溫烹煮後,才生成亞硝胺這種致癌物。後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新鮮的紅肉與癌症毫無關係;魚類對健康有益;加工肉製品才有害。

人類從海洋裡誕生,在淡水中進化,在陸地上成長。我們的祖先是獵人、是漁夫,以肉類和魚類為主食。正是大魚大肉中的營養,特別是多脂魚、肥肉、內臟、骨髓以及動物腦裡的脂肪,才使人類得以進化。肉食對腦髓具有深遠的影響,是取得營養和發展必需的材料,如果完全依靠植物性食品,是不可能獲得健康的。食肉多的部落身材更加高大和強悍,海產品豐富的部落則健康狀況最棒。紅肉為什麼呈紅色?因為其中富含鐵元素,拒絕紅肉,無異自欺欺人。

在分析美國農業部營養數據庫後,哈佛大學化學家Lalonde得出結論:在主要食物中,動物內臟的營養價值是最高的,其次才是肉。內臟中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平均是肉的5倍、蔬菜的10倍、糧食的20倍,如考慮吸收率,則差距更大。在野生魚類和草食動物體內,Ω-3脂肪酸與Ω-6脂肪酸的比值平均接近1 1,一般不會超過1 4,與人體進化的需求一致。Ω-3脂肪酸則是構成大腦的主要成分。遺憾的是,人工飼養的動物通常吃的是飼料,同時還餵激素和抗生素,其體內的脂肪酸比例與野生的大不同,而且脂肪中可能殘留毒素和致癌物。所以野生的不是比人工養殖的更好吃,而且還更貴嗎?

肉類中唯一缺乏的是膳食纖維,而人們總以為膳食纖維是不可缺少的營養

物質。事實上,人體細胞無法利用膳食纖維,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嬰兒並不需要攝入膳食纖維,和食肉動物能夠完全的以食肉維生。

2015年《環球網》曾報導美國有一家因女主人安德森患了蒂姆病,除紅肉外吃什麼都會過敏,當時一般人認為高脂的紅肉是非常不健康的食物,可是沒辦法,於是他們一家人17年來僅食用肉類,且不攝入任何碳水化合物,成了全肉食者。結果這種飲食的方式反而使他們全家精力充沛,更有活力!這個案例雖令人難以置信,但的確存在。我們提出此案例的重點當然不在鼓勵人們吃肉,而是要人們解除對吃肉的恐懼!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