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生病了怎麼辦 (20)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09-26

生病了怎麼辦

資料來源:《從治療到自癒》,西 木、杜國強、施南峰 著,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又一本從人類進化史討論健康之道的書。)

 

疾病不會無緣無故突然的從天上掉下來,因此,在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是不會生病的。如果生病了,一定是環境、食物或活動中的某些部分在某個時候出了錯,與基因的原始設定產生衝突,不能正常運作,以致機體失去了平衡。所以,疾病是結果,症狀只是表現,而且「症狀即治療」,它是機體的保護反應,也是自癒過程和修復機制的必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需要徹底轉變對待病症的態度:「從敵視轉為感恩、從抗拒轉為接受、從恐懼轉為自信、從失望轉為樂觀。」

事實上,人體的許多變化純屬生理現象而非疾病,有些改變只是良性退化或臨時失調,並無需治療。例如:嬰幼兒心跳較快、運動員心跳較慢、血壓上升、視聽力隨著年齡逐漸退化,而且老年人的內分泌、骨質、臟體也會變化,如果沒有不適症狀,實在不必大驚小怪。如果體檢時某些指標偏高,並不一定就是生病。即使各項指標正常,也是有可能猝死,所以,大可不必過度迷信體檢或診斷結果。

再者,人體本身的修復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在胚胎晚期,有一小群細胞沒有完全分化,保留下來成為成體幹細胞,作為日後再生或修復之用。人體的修復機制存在於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到心理等多個層面。「再生性修復」可以完全恢復損傷部分的結構功能,而「纖維性修復」則是提供代償性功能,並可能產生硬化而留下瘢痕。再生機制能夠最優化分配資源,身體最容易損傷的部分再生能力較強,再生所需的時間也是有所不同。例如,內臟的修復相對困難,肝臟再生能力最強,胰腺或胰島也可以再生,其他部分也非不可能再生或修復,只是能力相對不同。

 

因此,對於絕大多數身體可以自癒的疾病,不干預或許才是最好的治療,對於其他需要醫學介入的疾病,人為干預也應儘量最少。這就是所謂的「不干預原則」或「最少干預原則」,以下就是一些實用的概念:

  • 不要隨便揉眼睛或挖耳朵、鼻孔、肚臍眼。
  • 不要輕易補牙、洗牙、洗鼻、洗腸、洗腎。
  • 不要頻繁洗臉、洗澡、刷牙、剔牙、美容、美髪、染髪、美甲。
  • 不要輕常或長期做按摩、泡腳、修腳 、搓背、泡溫泉、蒸桑拿、香薰、刮痧、拔罐、針灸、戴護膝、耳機、太陽眼鏡。
  • 不要濫用護膚品、化妝品、防曬霜、OK繃、消毒水、潄口水、洗手液、護理液或婦科洗液。
  • 不要動不動做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CT、PET-CT、胃鏡、腸鏡檢查或篩查。
  • 不要長期使用藥物止痛、消炎、退燒、止咳、止瀉、安眠、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抗過敏、抗憂鬱、抗腫瘤,包括口服、注射、吊點滴或外用藥,無論西藥還是中藥(藥食同源者例外),除非必需使用。
  • 非必要不做人工流產、剖腹產、冠狀動脈搭橋、裝支架、動手術、放療、化療。
  • 不要輕信疫苗、幹細胞、納米技術、生物製劑或免疫療法……等所謂高科技手段,或各種「靈丹妙藥」。

 

以「掏耳朵」為例,耳垢原是耳道內產生的油性分泌物,對耳膜和耳道有屏障、滋潤和調節酸鹼度等保護作用,過多時通常會在咀嚼或運動時自然脫落。如果習慣用手指或棉棒等塞入耳朵,會使耳垢推得更深更難自然脫落。再以「雞眼」為例,通常是局部長期受力不均的結果,與姿勢不正常或鞋襪不當等有關,原本是一種纖維性修復,只要避免過度磨擦和擠壓,自然就會慢慢消失。各種「沖洗液」則會破壞本身的酸鹼度和菌群失衡,反而增加感染機會。至於對按摩、冷敷、止痛消炎藥……等的研究,也發現用了比不用並未見得更好。

以上所述,並非意味我們在生病以後什麼都不做,我們可以試著去除生活中的非自然事項(糾錯)和補充自然事項(調理),亦即在自己的生活環境、食物和活動清單裡做加減和調整。

 

心得分享:

為什麼有些狀況稱作「病」,例如胃病、心臟病;有些只稱作「症」,例如失眠症、癌症?使用deep seek查詢了一下,重點整理如下:

  • 病( disease/ illness )

是指疾病實體本身。它有相對獨立、完整的疾病實體或健康問題狀態,特點是有明確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臨床表現、發展過程和結局。

  • 症( symptom/ syndrome)

是指患者主觀感受到能「說」出來的異常感覺,不適或功能改變。如果是一組特定的、經常同時出現的症狀和體徵組合,就稱為「症候群」,如「更年期症候群」。當然,嚴格說來「症狀」與「體徵」是不同的,體徵是指醫生通過檢查,客觀發現的異常表現,如皮膚黃疸、肝脾腫大、心臟雜音、血壓增高……等。總之,「症」就是外在的、可主觀或客觀被感知的異常現象。「病」就是通過「症」來顯現和被診斷出來的。

然而,一般大眾並不了解「病」和「症」的差別,透過媒體的宣傳或其他行銷手法,誤導大眾把「症」當成「病」,強調需要看醫生、需要吃藥,醫界和藥廠正是這種手法的受益人,大發其財。

很多人或許也是把「症」當成「病」了,也因此吃了不少多餘的藥。本書作者主張的「不(少)干預原則」,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