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飲食及生活調理建議 (上) (23)
常見病飲食及生活調理建議(上)
資料來源:《從治療到自癒》,西 木、杜國強、施南峰 著,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又一本從人類進化史討論健康之道的書。)
若自覺身體不適或狀態不佳,看醫生又說沒病,這就是「亞健康」。亞健康常與環境不良或缺乏運動有關,解決辦法要從「養生原則」來做,重點是控制糖和米麵,但不限制肉類和蔬菜,我們仍然可以大口吃肉、大口吃菜。
以下幾點提供參考:
- 如狀態不佳是因「貧血」,最有效的方法是食用紅肉、血和內臟。吃素的話,就要多吃發酵食品,必要時直接補充維他命B12。
- 「過瘦」一般是營養不良的結果,可能是飲食中缺乏動物蛋白和脂肪,只要多吃海產、動物內臟、肉骨筋髓、蛋、生果蔬和生堅果即可。如是消化吸收有問題,就要少吃穀物,多吃根莖類、薯類和經發酵或發芽的穀物。
- 「肥胖」是典型的文明病,重點要控制糖和米麵,不限制肉類和蔬菜。吃天然食品,遠離精製的糖、澱粉和植物油。儘量生食或輕度烹調;每餐可吃飽,最好每天二餐,限時段進食,時間控制在8~12小時之內。不吃或少吃零食、不餓不吃、永不吃撐、徹底戒酒、不喝飲料、足量飲水。
- 營造微寒環境,多開窗、少穿少蓋、用溫水或冷水洗澡。
- 每晚9~11點入睡,開窗裸睡,蓋薄被,保持臥室偏冷的環境。
- 不久坐,每半小時至1小時起來走動幾分鐘。能走不站、能站不蹲、能蹲不坐。
「血脂指標」主要包括血清甘油三脂和膽固醇水平。膽固醇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物質,人為降低無異自毀長城,只要嚴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米、麵和糖)即可降低血清甘油三脂。沒必要害怕吃大魚大肉、動物內臟、蛋黃和動物油脂。
不吃加工肉製品,如火腿、臘腸、香腸、培根、熱狗和午餐肉等。盡量遠離藥物,特別是降壓藥、精神病藥和避孕藥。堅持運動、睡眠充足、多曬太陽、多接地氣,必要時補充維他命C。以上方法除降血脂外,亦可幫助消除脂肪肝。如果一定要喝酒,不要空腹喝,也不要同時吃海鮮。
「高血壓」不是病,只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症狀或風險因子。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彈性逐漸下降,收縮壓本來就會自然的升高。
以下方法可以自然降血壓:
「減肥」並控制腰圍、吃海鹽、控糖、控澱粉、控酒精。低碳飲食有利尿作用,是天然的降壓藥。缺乏牛磺酸、維他命B群、葉酸也會高血壓,應多吃海產品(魚類、貝類、藻類)、內臟(特別是肝臟)、蛋黃、綠葉青菜、菌類和堅果。儘量生吃或低溫烹調,以免加熱破壞牛磺酸和葉酸。每天最好在8~12小時之內進食二餐。每天曬太陽,堅持運動,科學接地氣,在陽光下赤腳運動。必要時遷居到北緯37°至南緯37°間的地區,離城市越遠越好。避免過勞,睡眠充足,減少吃藥。
「糖尿病」在遊獵採集時期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種現代的文明病,會導致腎臟、眼睛、動脈粥樣硬化、性功能障礙或老年痴呆……等併發症。患糖尿病以後,體內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未必會壞死,還可以被喚醒或者重新再生,是有希望痊癒的,特別是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糖尿病本質上是一種碳水化合物代謝失調綜合症,高碳水化合物飲食,特別是精製糖、白麵、白米、玉米等,在長期攝入又缺乏體力活動的人群中,約20年可能會大規模的爆發,這就是著名的「克理威(Cleave)20年法則」。如果空腹血糖檢查正常,並不等於沒問題,一定要餐後血糖,它才能更早顯示出代謝障礙。即使空腹和餐後血糖都正常,也不代表沒有潛在問題,最好還要檢查空腹胰島素,原則上是越低越好。
如何降低和穩定「血糖」?其核心就是嚴格控制澱粉的攝入量,且每天堅持體力活動。飲食上應以動物性食品和各種綠葉蔬菜,特別是魚、肉、蛋、內臟,要徹底戒糖,遠離精製的米麵。根莖類如馬鈴薯、甘薯等則以蒸熟後冷卻再吃,趁熱吃時則建議加奶油和檸檬,直接吃或榨汁效果更好。水果則首選低糖如柚子、櫻桃、草莓等,或高脂如牛油果、橄㰖、椰子等。嚴格限時進食,晚上10點以後不再吃東西。遠離酒精、味精、逐步減少降壓藥物、胰島素用量。堅持飯後散步,保持動態生活,及時釋壓,沐浴陽光避免燈光,減少夜生活。
「冠心病、中風、動脈粥樣硬化」,都是源於動脈血管的慢性炎症,是長期肥胖和「三高」的必然結果。患者首先要減肥、降三高和控制腰圍。即使已經發病,只要儘量照以下的方法去做,還是有希望得到根本緩解甚至全面康復。
- 告別菸、酒、糖,儘量遠離各種藥物(包括抗生素)。
- 多吃魚、少吃米、遠離麵食(特別是未經發酵的麵食)。
- 每周吃3次以上海產和一、二次動物內臟(尤其是肝),遠離植物油選擇動物油,避免高溫烹調,儘量生食。
- 每天適時按體重3%補水。
- 必要時補充酶Q10、維他命C和B群。
- 儘情曬太陽、接地氣、堅持運動。
- 白天能動不靜、夜晚睡眠充足。
- 心胸坦蕩,保持活躍有規律的性生活。
「腦中風」病人需求與上述類似,尤其要注重動物性食品和生食的攝入,以保證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和維他命(如葉酸)等物質的供應。為預防腦出血,應謹慎使用藥物,特別是降糖藥、抗生素、抗癲癎藥和改善循環類藥物。
除非萬不得已,不要輕易做任何心腦血管手術或介入(包括搭橋和支架)。根據研究這些治療方式,除帶來介入風險外,其長期改善效果仍然存疑。
「感冒」幾乎人人都得過。如果一個人免疫力強大,是可以從不感冒的。即使偶爾感冒了,只要充分休息、強化營養、足量飲水、保持通風,一般幾天就好了,不需用藥,更不需打點滴。
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如鼻塞、流鼻涕、打噴嚏,但沒有發燒,那可能就是過敏性鼻炎。發燒代表免疫系統正在「加班工作」,如果免疫系統崩潰了,就不會發燒。德國醫學教授伊塞盧思就說過「發燒和食慾不振是身體自癒的二大良醫」,所以,會發燒應該慶幸。發燒時應儘早充分休息、充足飲水、保持通風,一般沒有必要用藥,人為去降溫還會抑制免疫力。發燒會把腦燒壞是誤導,真正傷腦的通常是腦炎,發燒只是伴隨的。
至於咳嗽和咳痰,那是清除異物的保護性反應,人為止咳可能會掩蓋病情,延遲康復。乾咳則提示可能有呼吸道炎症或過敏反應,當炎症或過敏解除了,咳嗽通常就會消失。
如果出現氣管炎、支氣管炎或肺炎等下呼吸道炎症,需要的是強化免疫營養,多吃多脂魚、貝類、動物內臟和生果蔬等,保持空氣流通,每天要不戴太陽眼鏡、不隔玻璃的曬數小時全光譜陽光。
「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主管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它形似蝴蝶,淺藏在頸部並將激素儲存於細胞外。甲狀腺相當脆弱,很易受到鹵素、環境激素和放射性元素的干擾和破壞,產生炎症、結節或出現功能亢進或低下等紊亂現象,出現體溫偏低、心率減慢、畏寒怕冷、脫髪、皮膚乾燥、指甲脆弱、月經不調、肥胖、性慾下降……等症狀。
為防控甲狀腺疾病,可能首先要擺脫碘鹽,改吃天然海鹽,並避免接觸環境中的鹵族元素(如:氟、氯、溴、碘)和環境激素(如:塑化劑、雙酚A等),這意味:
- 謹慎補牙、用無氟牙膏、過濾自來水。
- 避免接觸塑膠製品、漂白粉、清潔劑、人工降雨、碘酒…等。
- 避免鐵氟龍不粘鍋、不沾包裝、含氟醫藥和農藥。
- 遠離含溴酸鉀的麵包和瓶裝水,避免使用加溴化阻燃劑的製品。
- 天然有機碘沒問題,但要小心人工添加的無機碘。通過吃海產品及動物內臟來補充製造甲狀腺素的原料 --- 天然形態的碘和硒。
- 遠離電磁輻射,尤其靠近頸部。避免做頸動脈CT。
- 釋放壓力、沐浴陽光,堅持有氧運動。
- 必要時直接補充含有T3和T4天然萃取的甲狀腺素。
- 「牙與骨」方面的毛病是屬於文明病,在原始人類和野生動物身上幾乎不存在。以牙來說,保護牙齒和牙周的關鍵可能不在局部的刷牙和護理,而在於整體營養供給和避免損害,具體方法如下:
- 徹底戒糖。不喝任何含糖飲料或碳酸飲料,少吃很軟、很黏、很爛的東西,如糕、糊、粥,以免碳水化合物附著在牙齒或牙縫發酵酸化。
- 多吃整體的、生的、天然的食物,從而促進唾液分泌、清潔牙齒、鍛煉咀嚼肌。
- 不吃或喝過燙的食物,以免燙傷口腔黏膜和牙齦組織。
- 多吃魚貝類、動物油脂、骨髓、內臟和肉,以補充Ω-3脂肪酸。
- 肌膚沐浴陽光,促進皮下膽固醇形成維他命D。
- 避免用嘴呼吸。
- 減少刷牙、剔牙和洗牙的次數,改用粗鹽或淡水潄口。不用潄口水、潤喉片、消毒劑,以維護正常菌群及酸鹼平衡。
- 有意識的活動口腔肌肉和分泌唾液,用舌頭輕輕刷牙。
- 胃食道逆流會腐蝕牙齒。以控制飲食、避免攝入刺激性飲料、遠離抗生素、抗酸藥就有希望減輕或消除胃食道逆流,緩解牙問題。
「關節炎」主要有二種:骨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論哪種,首要控制體重。除了受傷,運動不足或過度是骨關節炎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避免久坐不動,學會跪坐或盤腿坐,更多的蹲、站、走、跑、跳。要避免長跑,尤其是在跑步機上跑,走自然的斜坡避開人造的台階或樓梯,以免損傷膝關節。
如果有關節炎伴隨骨質疏鬆,那麼負重運動或力量訓練就有必要了,平時可以利用自身體重或瓶裝水,做做下蹲、俯臥撐、引體向上或雙臂屈伸、單腿跳、雙腿跳或跳繩等運動來自我鍛煉。強化營養也很重要,最佳來源是動物性食品,如海鮮、內臟、筋骨、奶酪等,要多親近陽光,遠離麵食。
「骨質疏鬆」或易骨折的病人要避免碳酸飲料,小心使用藥物。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要避免可能引發腸道滲漏的物質,以免干擾自身免疫系統。要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魚類、食草動物肉和堅果等。
「頸椎、肩周、腰椎或手腕疼痛」是白領的常見病,通常是長時間靜止不動、姿勢不良或使用過度有關。有意識的打破現有的習慣動作,改變作業環境、多活動、多變換姿勢、定時休息…都會帶來幫助。需要注意的是,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輕易做任何骨關節手術。以椎間盤摘除手術為例,通常只能暫時緩解,疼痛還會回來。腰痛則大部分情況連醫生也說不清原因,只要注意避免進一步傷害,99%一年後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當急性發作時,要好好臥床休息已是過時的觀念,適度活動才是最好的療法。在量力而為的前提下,我們應該從頭到腳充分鍛煉全身各個關節和肌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