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飲食及生活調理建議 (下) (24)
常見病飲食及生活調理建議(下)
資料來源:《從治療到自癒》,西 木、杜國強、施南峰 著,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又一本從人類進化史討論健康之道的書。)
「近視、老花、白內障、黃斑退化」等眼部疾病都是文明時代的退化病,是完全可以避免、控制甚至逆轉的。為什麼在現代,仍有土著民族的人能看得非常非常遠,這要如何理解?
為了呵護眼睛,我們要改變錯誤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 要多吃海鮮和動物內臟,能生吃就不熟食,因為加熱會破壞其中牛磺酸的保眼功能。
- 要控糖和少吃細糧,有效預防白內障並謹慎使用眼藥水。
- 要糾正錯誤的用眼習慣,經常望遠、掃描和眨眼,避免長時間近距離注視。
- 多在陽光和熱源燈光下看東西,少在熒光屏上閱讀、盯視,因為熒光會有閃屏、藍光和輻射,容易造成傷害。
- 不關燈看手機,白色或高溫的LED燈藍光會更強,選用暖色調的或色溫低的(≤4500K)的LED燈。
- 不要經常戴太陽眼鏡(尤其是藍色的),讓眼睛多接受自然的全光譜陽光。
「鼻炎、哮喘、過敏」大多與花粉過敏、食物過敏和化學品過敏有關。由於此類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往往使用抗生素或化學品,特別是在幼年時,會導致腸道菌群或免疫系統失衡。
解除過敏的根本辦法,就是遠離異物,亦即非自然存在之物,如:藥品、化粧品、食品添加劑和各種化學塗料和製品。以花粉過敏而言,過敏原未必是天然花粉,而可能是被機動車尾氣污染過的花粉;花粉季時如鼻子過敏,就試用嘴呼吸,但其他過敏者則應避免用嘴呼吸,以防止異物或過敏原進入身體。如為食物過敏,就暫時遠離所有易引發腸道滲漏的物質,多吃肉、魚、根莖類、蔬菜、堅果等。必要時使用空氣濾清器、加濕器、除濕器,甚至考慮移居他處遠離過敏源。請記得,藥物和胃食道逆流也會導致過敏喔!
「脫髪、白髪、青春痘、色斑」等看似外在的局部問題,但也往往反映了內在的整體營養與健康狀況。脫髪者可能是營養不良、白髪通常預示衰老退化、青春痘表明有炎症反應、色斑則暗示存在血管功能障礙。
脫髪者不應素食或偏食,應增加天然食品的種類;遠離味精、雞精、麥製品;用清水天然皂洗頭,水溫要低、時間要短、次數要少、動作要輕。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黑色素細胞會減少,毛髪顏色變淺膚色變深,這是自然現象。有可能是黑色素從毛髪轉移到皮膚,目的在減少紫外線的傷害,防止皮膚癌。
白髪的最終出現和逐漸增多或許也是一種保護性反應,可能有利於預防癌症。但白髪異常增多通常與遺傳或壓力有關,但也可能是營養問題。需要多吃富含蛋白質、Ω-3脂肪酸、礦物質(特別是銅)和維他命B群。人的腸道菌能夠合成維他命B群,但抗生素可以在一夜之間破壞它們之間的平衡。持續的壓力也會干擾腸道菌平衡。
在原始部落或傳統社會,人們幾乎不長青春痘、痤瘡或粉刺。易長痤瘡或青春痘者需要避免食用麥製品和乳製品,遠離垃圾食品和含糖飲料、油炸的或有添加劑的食品。避免使用含有化學劑的洗護產品、化粧品、防曬霜,要用天然產品,有些藥物也會引發皮膚問題,需要謹慎使用。要多吃富含抗氧化劑的天然食物,特別是胡蘿蔔、蕃茄、石榴、櫻桃、葡萄和草莓等紅、橙、紫色的果蔬及深海魚類。
「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症、陰道炎」等女性內分泌失調病症多是生活方式病,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生活習慣,明顯緩解或者徹底消除,因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類缺陷會直接或間接影響生育力,應會被自然選擇淘汰,不可能留在人類基因的原始設定裡,所以只是表達出了錯,應該是可以通過改變環境得到修正。
痛經時需要大量喝水,但不要喝糖水,所有糖(白糖、紅糖、蜜糖)都可能導致或加劇炎症,使痛經持續反復。陰道炎通常是陰道菌群失調或酸鹼失衡的結果,戒糖、遠離抗生素、使用清水沖洗外陰,不要使用清潔劑或殺菌劑,減少清洗次數,防止陰道損傷,炎症一般就會自動消失。平時要足量飲水、不要用護墊和緊身褲,必要時不穿內褲或穿寬鬆內褲,內褲最好以太陽曬乾,使用不含化學品的衛生棉。如陰道炎久治不癒,並伴有外陰部以及口腔潰瘍,要就醫檢查。
在飲食方面,要避免節食、素食或基改食品、控制甜食和主食攝入量來調節體重。多食富含脂肪和膽固醇的動物性食品,如多脂魚、魚子、牛羊肉(尤其是肥的)、內臟(尤其是肝和腦)、骨髓、蛋和奶油等,烹調時多用動物油。生活細節方面,要遠離電磁輻射,避免塑膠製品、各種含有化學成分的製品。
藥物一般都沒做過孕婦實驗,所以孕期前後3個月最好徹底避免藥物,特別是抗風濕藥。多親近大自然、浴沐陽光、赤腳活動、釋放壓力。
「不育症、性功能礙、攝護腺肥大」等就進化角度看,生育缺陷的基因應該無法遺傳下來,所以如有生育問題,通常是因為基因表達錯誤所致,也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病,可以通過改變飲食及生活環境顯著減輕或避免發生。首先,要看有沒有代謝問題,如肥胖、三高、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這些問題解決了,生殖問題可能就隨之消失;其次,飲食方面要做到如前述;再次,要遠離各種藥物、遠離輻射,尤其是靠近生殖器官的電磁輻射,不要把手機放在褲袋,不要把平板放在大腿上。遠離塑化劑,避免各種直接或間接接觸塑膠製品,包括便當盒、礦泉水瓶、桶裝食用油…等。最後,要避免騎自行車、久久不動、多鍛煉肌肉群、多曬陽光、不泡溫泉、不穿牛仔褲和緊身內褲。
「失眠、憂鬱、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成因,大多數與飲食、活動方式不當有關,也可能是疫苗、藥物或牙齒填充物等化學品的副作用導致。許多藥物(此處略,請查閱原著)會導致失眠,擺脫了這些藥物,失眠可能隨之消失。有些憂鬱是由失眠造成,能好好睡了就會消失;有些憂鬱症與甲狀腺功能低下有關,甲狀腺正常了,就會消失;身體缺水也與憂鬱症有關,足量飲水即可緩解;過敏、藥物、季節、光照等也會與憂鬱有關。無論何種原因,合理的飲食和適度運動都有利於消除或緩解憂鬱症。
阿茲海默症在醫學界又叫「第3型糖尿病」,因為許多病人同時伴有高血糖以及腦細胞「胰島素抵抗」。病人需要堅持以下幾點:控制體重和血糖、食用富含脂肪和膽固醇的魚、肉和蛋,避免高溫烹調、限時進食、在陽光下勞動或運動、避免酒精、藥物、金屬和化學品。
「癲癎、過動、自閉症」這類神經、心理障礙看起來是遺傳或社會問題,但也有可能是營養或毒素問題。這些人(大多是兒童)通常會攝入過多的糖、化學品或重金屬,而脂肪、維他命或礦物質又相對不足。也有可能是麩質過敏或藥物的副作用導致。要預防和控制這類疾病,在飲食、活動上的建議與上述大略相同。
「創傷、炎症、感染、疼痛」都需要吃新鮮、整體、富含蛋白質的天然食物,如有傷口,應儘量避免接觸水、要接觸新鮮空氣、接受陽光照射。傷者應足量喝水、及時接地氣,儘早進行活動。創傷常伴隨炎症,有時還併發感染,炎症往往會疼痛,多喝水會有一定幫助,其他的飲食建議亦略同。
總之,真正能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的人就是自己,能否健康長壽,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心得分享:
看了這一系列的生活調理建議,發現很多都是相同通用(重複)的,實用是實用,但恐怕也很難全部照單遵行,因為老實說,已經完全脫離了現實的生活環境,真要這麼過也活得太辛苦了。
根據作者的邏輯,總結來看,就是要儘量回歸自然,吃自然界本來就有的東西,因為人類就是從自然界中進化來的,早就已經適應了。生病就表示適應上出了問題,所以以前沒有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都要避免,如不吃精加工的食品、加了人工添加物的、現代科技合成的(包括藥物)、少用科技產品…,多接觸陽光、接地氣、新鮮空氣…等等,理論上自然就能避免不能適應帶來的問題。
作者西木指出:「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動態系統,牽一髪而動全身,並且瞬息萬變。他認為除了外傷,我們的身體系統通常要麼沒病,要麼就有涉及一個或多個子系統的故障,並且隨時隨地都在變化,需要的是整體解決方案和動態連續調整。」那麼為什麼會發生故障?根本原因是因為工業時代人類科技進步太快,進化引導的基因變異跟不上,不論是外在環境或人體的內在環境超出了原本設計的基因承受範圍而無法適應,所以產生了故障。
為什麼作者對各種健康問題的建議總是這麼雷同?因為這些都是基於「進化」的原理推出的假說,基於各種原因,還沒有經過科學方法的確實驗證。個人以為,雖然人類的內外在環境改變很大,但大多數人還是可以承受的,實在不適應的人並不會太多,會形成嚴重病變的人則更少。如果身體沒有什麼「大」問題,就表示自己在改變甚大的外在環境中,目前的生活方式還算在自己基因原設計的可接受範圍。如不幸不適應較大,已經以病痛方式呈現,在醫藥幫不上太多忙的情況下,不妨試試作者的建議朝生活調理方向改變。正由於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現有的科技也尚未完全了解,只能先從自身可接受的、方便做到的來改變,並依據實際效果再來機動調整增加或減少。
我們有時也難免懷疑有些改變真的會有用嗎?一些看似影響不大的改變,有可能會產生意料不到的影響嗎?想想看,當我們生病發燒時,體溫也只不過上升了1、2度,目的不是在提供自我防禦功能嗎?所以,應該是有用的。但體溫如果繼續再上升個1、2度,說起來也不算多,這時再不干預就會導致嚴重的傷害或後遺症。大家都知道,1OC的水是液體,0OC時原來是液體的水就會變成固體,其間也只不過是相差一度而已!正因為人體是極其複雜的動態系統,每個人的體質(基因)又不同,人體運作至今未能破解之處仍多,還有不少情況也處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這種情況之下,或許有些回歸自然的改變,是否會有效果雖不能肯定,但至少不致於有什麼壞處啊!
書中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且極具說服力:
「請記得,雞蛋在37.5℃的環境中放置21天可以變成小雞,而在30℃的環境中放置21天就會變成臭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