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體檢結果的準確性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10-07

體檢結果的準確性

資料來源:《人人都要懂的統計思維》,(日)篠原拓也 著,

丁妍妍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22。

 

近年來,在醫療領域,預防醫學和保健養生的觀念成為主導,政府也推出老人健檢,以期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一般人一旦感覺有所不適,到醫院看病,也少不了要做各種檢驗,不檢驗自己也不放心,尤其是癌症方面的檢驗。

當然,我們也知道,檢查的結果並不是100%準確的,有時候,明明沒有得病,卻出現了陽性結果,我們稱為「假陽性」。相反的,有時候明明得了病,檢查結果卻是陰性,我們稱為「假陰性」,這兩種「假」造成了不少困擾。通常,如果檢查結果呈陽性,醫師就會要求做進一步更精密的檢查,以判斷是否真的得病。可是,在進一步檢查後,大部分的人都被確認沒有患病,是假陽性,變成「啊呀,虛驚一場」的烏龍!實際上,當需要做進一步檢查,不但要負擔高額的檢查費用,恐怕不少人在等待檢查結果的那段時間,精神上會受到很大的折磨和痛苦吧!

再說了,還是會有經過再檢驗判定沒有問題而實際上有病的人,再加上檢查的結果是陰性(即假陰性),所以醫師並不會採取任何治療行動,只有在日後病情惡化,症狀開始表現出來後,才會開始治療,這時又太晚了,增加了風險。然而,假陽性和假陰性是相反的關係,若想降低一個,另一個就會升高。

現在我們以癌症檢查為例,說明檢驗的準確性問題:

假設有一個10000人的群體,其中有1%的人患有癌症,現在這個群體全部接受癌症檢查,正常情況下,該檢查方法的可靠性如下:

真的患癌的人,檢出為陽性的機率為99%。亦即正確率為99%,只有1%漏網之魚沒被抓到,檢查結果為陰性,亦即假陰性為1%。

沒有患癌的人,檢出結果為陰性的機率為95%,也就是說有5%的人結果是陽性被誤判為癌症。因此,這10000人的檢查結果如下:

 

患  癌

未患癌

   合  計

   合  計

 100

9900

   10000

檢驗結果呈陽性

  99

 495(假陽性)

 594

檢驗結果呈陰性

   1(假陰性)

9405

9406

 

也就是說,診斷結果為陽性的人中,假陽性的比率為 495/594,即83.3%。

而診斷結果為陰性的人中,假陰性的比率為 1/9406,即 0.01%。在這種檢驗方式下,如果出現陽性,其實也不必太過擔心,因為10個中有8個是假陽性。或許有人會說,那這個檢驗有什麼意義?當然有,因為經過檢驗,能把這10000人中的99個癌症患者從10000人的範圍縮小到594個,還是有一定功效的。值得注意的是那1位癌症患者,因為假陰性沒有檢查出來而躭誤了治療。怎麼辦,就是結果為陰性的也鼓勵大家通過定期體檢來彌補,所以適用於包括不知道自己有否患癌的廣大群眾。這就是推動定期健檢背後的道理。

同樣是醫療檢查,臨床檢查和定期體檢就不一樣了。臨床檢查是針對患者和疑似患者。如果已經出現不適或本身屬於高風險群,懷疑自己是否患癌,那麼檢查的目的就是要以檢測的結果來確定,因此需要減少假陰性,也就是值得投入資源來提高檢查的靈敏度。假設一種較靈敏的檢測方法,能將可靠性由99%提高至99.9%,也就是說真正患有癌症的人,有99.9%可以檢查出來(呈陽性),這個方法因為靈敏度高當然檢驗費也貴。如果同樣檢查10000人,結果會是下表所示:

 

患  癌

未患癌

   合  計

   合  計

 100

9900

   10000

檢驗結果呈陽性

 100

 990(假陽性)

1090

檢驗結果呈陰性

   0(假陰性)

8910

8910

 

那麼,檢驗結果假陰性的會是 0% (即0/8910),也就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檢查出來。

看了以上的分析,請問自己應該如何看待定期體檢?如果檢查出來呈陽性,又該有何種認識?

 

心得分享:

記得之前亦討論過假陽性這個議題,由於本書解說得更清楚更具體,也更容易理解,讀過以後對於要不要參加定期體檢有沒有幫助?如果定期體檢出現異常(即陽性)應該要怎麼正確認識,是不是有所幫助?鑑於很多人被這類大多數的假警報過於焦慮,雖然再複檢後確定沒事,不但多花錢心理上還是很毛,在等待複檢結果期間還被嚇得不輕,所以樂予分享。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