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個案研討:假冒官網詐騙

最後更新日期 : 2025-10-31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字型, 數字 的圖片

AI 產生的內容可能不正確。

個案研討:假冒官網詐騙

 

以下為數則新聞報導,請就此事件加以評論:

  • 詐騙手法再度翻新!本月10日起,詐騙集團寄送一卡通Email或簡訊,並以更新會員資料、消費回饋等理由,誘騙民眾點選假頁面後,再輸入姓名、身分證字號、一卡通密碼及電話號碼等資訊,再進行盜刷行為;刑事警察局統計,短短10天已累積173起案件,財物損失近900萬元,近日詐騙集團已改用「悠遊付」行騙,民眾切勿受騙上當。刑事局表示,詐騙集團為了仿冒一卡通官網,遂在網址中放進ipass等關鍵字,藉以混淆民眾視聽,但假網址前後皆為亂數字母,與官網「https://www.i-pass.com.tw/」的網址並不相同,不過詐騙集團以消費回饋、帳號功能調整或更新會員資料等理由行騙,導致許多民眾被騙走血汗錢,光是本月10日到20日,至少就有173起案件,詐騙總額高達872萬元,其中1人被查出跨境交易21筆,總共盜刷18萬3572元。刑事局表示,雖然民眾報案的假網站已被下架,但警方分析資料後發現,從本月21日開始,詐騙集團改以「悠遊付」行騙,同樣寄送Email或釣魚簡訊,同樣謊稱更新帳戶、儲值回饋等理由,要求民眾填寫個人資料、密碼、手機號碼及OTP驗證碼等資料,目前盜刷案件陸續發生中。(2025/10/23  三立新聞網)

  • 詐騙手段層出不窮!近日有網友在Threads發文表示,收到假冒財政部的電子郵件,內容是要求用戶補全資訊,進行身分認證、更新載具綁定,輸入信用卡卡號、姓名等資料。對此,財政部表示這類郵件都是詐騙,「平台不會寄Email通知載具異常、更不會要求輸入信用卡資訊」。  (2025/10/18 鏡報)

 

傳統觀點

  • 刑事局呼籲,公司企業如有建置蒐集個人資料之伺服器,應強化資安、提升防火牆防毒功能,藉以防止客戶資料外洩,造成民眾財損及恐慌;刑事局提醒,民眾接收Email或簡訊,應仔細辨明網址,相關操作應至官網查證真偽,而且資料更新與購物消費無關,不應輸入OTP驗證碼,如被要求輸入OTP驗證碼,皆須留心信用卡遭盜刷。

  • 財政部表示,最近出現假冒「財政部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 的電子郵件,以「您在Yahoo奇摩購物中心消費所開立的雲端發票已榮幸中獎」為由,謊稱載具歸戶資訊尚需驗證,誘騙民眾點擊信中的連結進入假網頁、輸入個資,這實際上是詐騙網頁。
  • 財政部強調,平台的信箱及網址結尾都是政府專用「.gov.tw」,且不會寄Email通知載具異常,更不會要求輸入信用卡資訊。財政部呼籲,「不明網址不點擊、信用卡等個資不輸入,如有接獲類似訊息,立即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或平台客服詢問」。

 

管理觀點

台灣的詐騙案件非常猖獗,以上只是一種新的詐騙手法。以本個案來說,針對這些詐騙事件,刑事局和財政部呼籲的防詐方法,同學們認為會有用嗎?效果如何?你認為有多少人會注意收到的訊息是來自什麼網址?你能辨別政府或機構官網的網址、網頁的首頁設計嗎?如果看得出是假網頁還會上當嗎?為什麼大家會相信「政府機關」發送的訊息?為什麼民眾會相信政府機關說的:還要再驗證、資料要更新,還要求輸入個資、密碼……?為什麼對方要冒用警察、調查局、檢查官、法院、國稅局、海關……等身分,這些身分為什麼會令民眾感到害怕?再加上「偵查不公開」、「代管帳戶」……等等,為什麼年長者更容易相信並受騙?要解決問題,這些才是會上當的根本原因,不是嗎?

平台有客服嗎?連絡方便嗎?打了有用嗎?有多少%是因民眾打了165反詐騙專線才破案的?165專線為什麼不想辦法主動出擊,等著別人來檢舉?平台沒辦法發現自己被利用了嗎?這些用來詐騙的網址訊息流動量和方式會有什麼共同特性嗎?防範和清查虛假網頁是誰的責任?在詐騙案件中,平台有責任嗎?為什麼好像反詐完全沒有他們的事?當民眾發現或收到可疑訊息時,有管道可立即轉知平台嗎?政府可以強制要求每個平台都要提供設立反詐據點,隨時接受並即時處理民眾轉來的可疑訊息嗎?……

還有,為什麼詐騙分子能有受害者的個資?能將民眾在金融機構的存款轉移出去?帳戶主人知道嗎?請不要推托說是符合內部規定,這不是明擺著有漏洞嗎?就算是帳戶主(本)人自己的操作,難道不能規定某些特別的異動,一定要本人携帶證件,親自到分行辦理嗎?為什麼政府本是為了「反洗錢」規定的措施,反而可以因而破獲詐騙案?……

目前的防詐措施重點好像重點都是放在受騙者身上,是不是這正是效果不彰的原因所在?我們要知道,有警覺心的精明人當然是不會受騙的,容易受騙的都是那些不熟悉政府作業或各機構網站運作方式的人,他們不會查詢網址、不會懷疑、不知道平台上竟會有這麼多假網頁、分不出機構名稱或網站首頁上的些許差異、不知道怎麼查證真假、自己貪便宜或貪方便、沒有年輕人可以問……,難怪打詐效果會不彰。我們為什麼不改變矛頭,從要求平台上的防詐設計、大數據分析、實名管制註冊網址、讓有疑問的民眾更方便的舉報問題訊息、重罰詐騙犯……來著手?思考為什麼民眾會相信詐騙分子冒用的機構、冒用的名義、冒用的執行方式……?個資是怎麼流出的?為什麼詐騙犯這麼容易得手?為什麼不在乎被抓一犯再犯?…這些難道不是打詐的防堵重點嗎?

 

同學們,你收到過可疑的詐騙資訊嗎?你知道什麼詐騙的手法或案例嗎?對於防詐你還有什麼點子或補充?請提出分享討論。

瀏覽數: